侨批远寄情意深 取名承载先辈愿

▼

侨批作为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不仅传递着经济往来的信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当华侨得知家族中增添了新生命时,他们的内心满是欢喜,视之为家族血脉的延续,并将为新生儿取名看成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在侨批中,华侨们会提到为儿孙取名的事情。其背后寄托了他们对儿孙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从侧面反映出华侨对家人的深切挂念和对家乡的无尽怀念。
遵循传统取名
古代中国采用干支纪年法,其中年、月、日、时各自配以一干一支来标记时间。据此,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及时辰,便可通过四组共八个字来详尽表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字”。
在过去,生育家庭常常会将婴儿的生辰八字报给算命先生,让其推算婴儿的命运,看是否缺少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元素。随后,他们会请算命先生、有名望或有文化之类的人物,根据命格情况来为婴儿取名。如果缺水,就在名字中加水;若是缺木,便增木;缺金则补金;缺土则培土;缺火则点火。若婴儿命格中五行缺少某一行或两行,那就需要在名字中使用缺少的元素,或用该元素作偏旁的字来取名,以此作为补救。人们深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孩子五行俱全,从而保佑他们健康成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财运亨通。
即便远居海外,许多华侨依然坚守这一传统。例如,1952年9月28日,新加坡华侨宋嘉锐在寄给冠山乡母亲的批信中提到,因其女“八字”中缺木,故取名为爱梅:“另者,女儿之名可取爱梅,他八字欠木,故用梅字,望祈知之。”同样,旅居新加坡的揭阳籍华侨谢南清,在1957年5月22日与妻子李赛鍼寄给儿子谢映逵的批信中也提及了这一做法:“另者,小孙儿要命名者,尔可先与逢清作时(日),五行所欠何者,然后来信告知,再行定夺可也。”
寄托美好愿景
华侨在海外的生活,尽管非常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侨居地新思想的影响。在为儿孙取名时,他们愈发重视名字的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寄望通过取名表达对儿孙的美好愿景——期盼他们能够健康长寿、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出人头地……这在无形中强化家族的纽带,让亲情更加深厚。
1961年9月6日,身处新加坡的陈声振寄给东凤乡父亲的批信中,说到他的媳妇在家乡顺利诞下一名女婴,这令他满心欢喜。在批信中,他还专门提到了为女儿取名的事宜,并明确表示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阴阳五行取名法。他建议说:“女孙取名事,可用秀文或小文。解说秀苗花曰秀,所以秀字从禾,文是质实而稚曰文。小文则取娇小玲珑,而文雅之意,二名由父亲及儿、儿媳选择采用。现代不必禁忌什么欠火欠水那一套,只求其顺口易于呼唤和有意义就行。”
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老华侨,惊喜地获悉自己增添了一位活泼伶俐的孙女。但是,万水千山的阻隔让他无法亲眼见到宝贝孙女,只能将无尽的思念寄托在给孙女起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上。经过反复思量,他给小孙女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节坚”,寓意着她能拥有修竹的劲节和苍松的坚强品质。或许是家中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名字与某些忌讳有所冲突,于是他在1963年5月27日给儿子的批信中坚定地写道:“孙儿的之名,余意命为‘节坚’。不管(是否)与人相撞,因现在已非封建时代,何必如此拘谨?而且‘节’为族辈,人人皆可取用,哪有避忌之理?”毕竟,他是在海外接受了新思想的华侨,不会拘泥于陈旧的封建礼法,更不会因名字可能与人重复而有所忌讳,他的孙女就该拥有“节坚”这个美好的名字。
纵观侨批中华侨为儿孙取名的做法,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华侨依然坚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但也有许多华侨接纳了侨居国的新思想。但是,无论华侨们采取何种取名方式,其背后都流露出他们对儿孙未来的深切期盼与无限憧憬。这样的做法不仅加深了家族的团结与凝聚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儿孙后代的价值观念。它们为华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增添了丰富色彩,也为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表日期:2025年06月27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