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回窑》何以成为唱功戏名作?

▼



潮剧《薛仁贵回窑》,20世纪20年代家喻户晓。50年代经三正潮剧团整理演出,并以1958年陈书橱、温美蕉的录音存世,成为经典。1984年,广东潮剧院再度整理演出。
风靡一时 《回寒窑》广为传唱
潮剧《薛仁贵回窑》,也称《回寒窑》《仁贵回窑》《回窑》,是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的一折。讲述薛仁贵到柳府为佣,小姐柳英春赠衣御寒。事被觉察,双双被逐,来寒窑苦守。薛仁贵投军,终获封王,十八年后归家。因疑妻不忠,经过试探,夫妻团圆。该剧主要情节是回窑及会妻,是一出老生、青衣的唱功戏。
自元、明以来,涌现了多种有关薛仁贵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清代如莲居士的小说《薛仁贵征东》,书中第四十回《平辽王建造王府,射怪兽误伤婴儿》和第四十一回《王敖祖救活世子,薛仁贵双美团圆》,对应的就是“回窑会妻”的故事。清咸丰同治至民国年间,潮州歌册有《薛仁贵征东全歌》,其中第十二卷收有薛仁贵回窑的故事,内容和小说《薛仁贵征东》近似,可知其由兹改编。
薛仁贵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相关的戏曲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京剧有《柳迎春》《汾河湾》,川剧、滇剧、湘剧有《打雁回窑》,外江戏有《汾河(水)湾》。海陆丰西秦戏的《薛仁贵回窑》,则是老生、正旦的首本戏。该剧生活气息浓郁,薛仁贵在窑中洗脸的情节,是长达十多分钟的哑戏表演。西秦戏名老生曾月初擅演薛仁贵,唱做俱佳。
潮剧搬演《回寒窑》,约在清末民初。或许源自歌册改编,其唱腔与表演形式,可能曾汲取外江、正字、西秦等剧种之精华。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不少前辈艺人在童伶时期都演过剧中的薛仁贵。比如后来成为名教戏的卢吟词,童伶时因演此剧而崭露头角。后来成为名角的黄金泉、李炳松、李有存等,童伶时期也擅演薛仁贵。
该剧还多次被灌录成唱片,笔者收集有两款泰国出版的唱片,从中可一窥当时观众对这出戏的追捧。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潮音赛宝丰班灌录《回寒窑(仁贵会妻)》唱片,全套时长近一小时。情节包括错射丁山、英春思儿、窑前戏妻、追诉前情、夫妻相认、拒食芋羹、见鞋起疑、痛失丁山等。剧中薛仁贵催马回窑、柳英春自叹、窑前陈情的戏文和旋律,和此后三正本极为相似;食芋羹一段,描写细腻别致。二是老梅正兴班的《薛仁贵》录音,由歌林唱片在1951年出版。收录英春思儿至夫妻相认部分,由乌衫美来饰柳英春,老生赛凤饰薛仁贵。赛凤原名陈赛凤,是当时泰国相当走红的女小生兼女老生,以演薛仁贵最出名。
整理旧本 三正本铸就经典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正潮剧团演出由名教戏卢吟词整理的《回窑》(以下简称“三正本”)。同一时期,赛宝、正顺、玉春香、稻香等均演出该剧,陈书橱(三正)、林锡绸(玉梨)、郭智略(正顺)、蚁锡深(潮剧院二团)等皆擅演薛仁贵。
三正本删去错射丁山情节,开场为柳英春自叹,接着是薛仁贵出场,唱“峰山叠叠”,直唱至下马询问。此外,还删去夫妻相认后,薛仁贵见窑里有男子之鞋,误认妻子不忠的情节。整折戏未有薛丁山戏份,剧情仅围绕夫妇展开,聚焦于两人情感的起伏。但也因此,原本以唱为主、兼有做功的旧本,整理后变成做功较少、更为纯粹的唱功戏,特别考验演员的唱腔表现力。
1958年夏,中国唱片社来汕头录音。三正的《回窑》在灌录之列,司鼓林锦和,领奏洪赛利,由陈书橱饰薛仁贵,温美蕉饰柳英春。同年,中唱出版《薛仁贵回窑》粗纹唱片,收录了该剧的主要唱段。
《回窑》唱片中,陈书橱音色优美,唱腔高亢激越;温美蕉唱腔字清腔纯、韵味浓郁。其中“峰山叠叠”唱段家喻户晓,成为老生唱腔代表作。1960年代,陈书橱先后调往广东潮剧院二团、南澳潮剧团,仍演出《回窑》。1979年,他在揭阳潮剧二团时,也仍演出该剧,其中柳英春由许炎娥饰演。即使洪妙、马飞等行家,对陈书橱的运气吞吐、出字归韵,有过不同的看法,但民间对此并不在意,格外推崇其音色和音高。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回窑》还成为戏校教学剧目。1980年,福建诏安潮剧团来潮汕演出,由该团演员培训班演出的《回窑》,13岁的朱雪冰饰柳英春,14岁的沈钦平饰薛仁贵,两人声情并茂,好评如潮。同年8月,该剧由汕头电台录音,一经播出备受听众喜爱。1993年,广东潮剧院组织《回窑》录音,由郑健英、黄盛典演唱,中唱广州公司出版。
对照录音作品收入的内容,赛宝丰本、老梅正兴本、三正本、诏安本、潮剧院组唱本同出一源。以赛宝丰唱片内容最全,其他本都只是选取一部分情节。老梅正兴本和三正本极为相似,而三正本、诏安本、潮剧院组唱本为相同的演出本。关于薛仁贵投军离家的时间长度,戏文为十八年,但依照剧中薛丁山的样貌举止,似乎以《薛仁贵征东》小说中所写离家十二年更为妥帖。不过年份可以是泛指,更何况传统戏向来对岁月流逝“毫不吝啬”。
新编创作 剧院本推陈出新
1985年4月,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薛仁贵回窑》。剧本整理李志浦,作曲李廷波,导演吴峰。由朱楚珍饰柳英春,张长城饰薛仁贵,这对老戏骨表演真挚细致,拍摄有专场录像。
潮剧院本为旧本再加工,剧情框架可视为是在赛宝丰本的基础上去芜存菁。删去旧本遇丁山、误将其射死;戏尾为仁贵言及误伤丁山,夫妻出窑观望,得悉儿子已获救随师习武。和旧本相比,此本深化了薛仁贵富贵加身后,看待周遭与贫寒之时的不同。对夫妻初见时的猜疑,相认时的悲喜交集,种种物是人非的刻画别具匠心。
名编剧李志浦对整理该剧有如下忆述:“《回窑》原是潮剧传统剧目,保留有丰富的老生唱腔,表演则无什么特点。1982年听陈宝寿先生讲述正字戏的《回窑》,有很多生活细节和表演,我于是结合潮剧旧本重新整理。”不过遗憾的是,潮剧院整理本虽然文辞典雅通达,曲调也以对偶曲为主,老生唱腔为适应演唱,音高比三正本有所降低。但旋律较为平直,传统韵味有所欠缺,上演后未受青睐。
另外,饶平潮剧团20世纪80年代有《薛仁贵征东》上下集本戏。其中下集第五场《荣归回窑》,即为“仁贵会妻”。此本音乐重新创作,情节删去了仁贵试探妻房。
经典赏析 “曲美词凡”得失论
传统本《回窑》,剧情架构与人物塑造与《红鬃烈马》之“薛平贵回窑”如出一辙。无非是丈夫抛家离舍,出外追求功名,归来不先反思多年未尽人夫、人父之责,却怀疑妻子不忠,经过戏妻试探释怀,终以美言厚禄,博得贤德妻子谅解。此类陈腐的戏藤,满是旧时男权的狭隘与偏执,与现代观众秉持的夫妻之间平等、尊重的理念,宛如南辕北辙,难以交汇共鸣,不过该剧胜在音乐动人。
传统本经前辈艺人精雕细琢,戏文虽质朴无华,却严守唱念咬字吐词之规,字正腔圆,韵律清朗;曲调婉转悠扬,流畅自然,演唱质朴间透着深情,平实中见跌宕,一唱三叹,将“曲美词凡”演绎得悦耳动听,韵味悠长。
以三正本《回窑》为例,旋律除“柳英春自叹”采用曲牌,其他则以对偶曲为主。“柳英春自叹”一段,以《红衲袄》入曲,但在运用上结合人物情绪起伏,多采自《哭相思》。“免使你母亲愁挂心里”一句,化用《十八板》句的若干旋律,即依循唱词所表达情绪深浅,未采用整句,而是点到为止。整个唱段旋律朴实舒缓,节奏平稳,前半段如秋雨绵绵,缓缓诉说离愁;后半段如暖阳破云,流露出对儿子长成的殷殷寄望,以及盼儿归家的热切心情。
“峰山叠叠”一段,是对偶曲的名段。唱段根据方言的声调依字择腔,音乐借鉴民间曲调和歌册吟诵。它以每两句构成一对,如“峰山叠叠,峻岭重重”两句,前句为起句,后句为收句,两者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旋律简练而通俗,节奏强弱协调,演唱时好发力。再加上融入后台帮声,一呼百应,赋予情感以无尽的深度。“窑前诉衷情”一段,夫妻以窑门为界,分隔于里外叙旧,薛仁贵的唱腔高亢激昂,似激瀑倾泻;柳英春的唱腔低萦婉转,似林间清泉。两者相互交织,化作潺潺溪流,悲欢离合翻成“彩场”对唱,一音一韵无不扣人心弦。
“峰山叠叠,峻岭重重”,《薛仁贵回窑》留给后世的回响,既有传统戏的积淀,也有对整理传统、推陈出新的借鉴。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14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