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奕丰:我的理想是为祖国修复出千万亩良田
▼
近日,不论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还是广东省耕地分类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韶关乐昌市举行,在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土壤修复、环境改良成为了全民关注的话题。
韶关是广东粮仓,人均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也是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2019年,韶关市耕地安全利用示范项目有5家单位中标,其中鸿达兴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举一动尤为显眼。
为何一家专注化工30多年的企业会对土地修复感兴趣?为何他们愿意奔走全国甚至全世界,采集土壤标本?为何他们创建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免费检测土壤,立志加入这场土地修复的“持久战”?
南方农村报、南方+记者近日走进广州圆大厦,专访了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院长周奕丰,共同探讨土壤修复未来之路。
为土壤着迷 源于7年前的那场调研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鸿达兴业虽然是化工企业,但听说您对土地非常着迷,可以谈谈原因吗?
周奕丰:是的,我很热爱这片土地。
我的热爱源于7年前的那场调研,2013年,我曾参与全国人大组织的土壤污染集中视察和调研活动,来到田间地头,发现部分土壤有酸碱性过度、农药化肥偏施、污染等问题,如果不注重治理、修复,终归会反映在餐桌安全上。
民以食为天,以土为本。可以说,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对农民、对社会影响重大。
我的身份,不仅仅是经济管理博士、上市公司老总,还是一个采土、测土、改土的“拓荒人”,一个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土壤立法的“发声人”。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当初步入这一行的时候,有没有被质疑过?
周奕丰:有的,这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沟通,让人们接受、理解和参与,虽然艰难却很意义。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而且每个区域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不同,所以适合修复的技术选择也不同。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薄弱,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大部分停留在试验和试点示范阶段,真正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较少。
此外,修复设备严重不足,很多关键设备和修复药剂都依赖于进口,加之人才与资金匮乏,从而制约了技术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土壤改良与修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污染耕地治理成本高,存在投入产出比问题,而且需要相对漫长的周期,无法立竿见影,因此农户对土壤调理剂缺乏信任,成为推广遇到的难题之一。
土壤修复市场的开辟,不是一次快餐式的工作,而是一次次-脚踏实地地苦心经营,要不忘初心地坚持。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能否预测一下土地修复的未来趋势。
周奕丰:目前,土地修复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倾向于保证种植、保证餐桌。
未来,土地的改良方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需要时间、成本,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您在投入土壤研究之后,您有哪些更深入的思考?
周奕丰:没有做土壤研究前,我和大家一样,对蔬菜是否干净、卫生不会去想太多。
后来才发现,其实很多人不清楚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相关部门以往的关注点也是在水源、灌溉上给农民补贴,而不是土壤改良。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了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发布;2019年1月全国人大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央财政加强了对土壤污染防治专项的支持,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规模达50亿元,同比增长43%;2020年2月,财政部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土壤修复需求将得到释放。
作为企业家,我们也有这个社会责任,所以会率先号召、呼吁,投入资金、人力去做土壤修复,包括建设非盈利性组织——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网罗世界各地的专家等等。
土壤资源宝贵,种植数量却有限。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护土壤的行列中来,不断提高对土壤问题的认识。
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4年测量2万多份样本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据了解,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为土壤污染治理出谋划策。当初为什么会成立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
周奕丰:2015年底,我们专门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非营利性土壤研究机构——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已通过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它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土壤问题以及土壤防治修复,包括为社会免费测土、提供土壤改良方案等,同时,还基于实地调研,研发土壤修复剂,希望能更好地修复土壤、改善生活环境。
4年来,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已测量了2万多份样本。在免费测土方面,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来这里随意测土,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农民一但发现土壤问题,可以通过我们权威认证、高公信力的检测找到症结所在。
在提供土壤改良方案方面,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围绕土壤资源与持续利用,土壤改良与污染控制治理技术、发展模式等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提供土壤治理技术咨询及土壤、水质检测分析等服务,积极开展土壤改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国内外土壤样品及标本的采集与研究,推广土壤改良与治理新技术。
另外,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旗下的中国土壤标本馆,是国内馆藏最丰富且集研究性收藏和科普性展出于一体的土壤标本馆之一。主要展品有土壤陈列标本、土壤瓶装样品库、土壤微缩盒样品库以及相关数据信息库,作为分析备用以及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研究,具备永久的保存收藏价值,是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及社会的宝贵财富。
总之,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响应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导向,将依托鸿达兴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土壤改良领域的技术优势及丰富的农业资源推广经验,致力于土壤防治与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拓展土壤改良产品的品种和应用领域,推动土壤改良产业的发展。
韶关土壤修复项目进展顺利 改写内蒙古种不出水稻的历史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此次韶关土壤修复项目的进展如何?、
周奕丰:保证农地的安全就是保证农业的安全。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钝化阻控+农艺调控”技术,通过西部环保有限公司生产的土壤调理剂等一系列产品和农艺调控等综合技术对受污染耕地进行治理,使农产品(水稻)重金属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17),达到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目的。
该项目共实施3年,今年是第二年,经过一年两造水稻的治理,水稻中重金属镉的含量平均下降率达到60%以上,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业部也将在今年进行考评。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其他省份是否也有类似案例?
周奕丰:这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新疆、内蒙、广东也建立了数百万亩的土壤改良示范基地,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土壤测量与改良技术支持。
内蒙古土地辽阔,且为碱性地,传统的用水压碱不能根治土壤问题,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我们身处化工行业,投入巨大研究、反复治理试验,最终在氯碱生产环节的副产品中,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案,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盐碱化严重的地带,土壤修复甚至改写了历史,一千多年种不出水稻的内蒙古,也种上了几万亩水稻,成为粮食示范基地。如果这些土地全部成功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我们希望能为祖国修复出千万亩良田。
有了技术,还要去创新,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我们会去做并且做到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土地。每一次取泥土,经过薄膜覆盖、木箱装运,成本需要2万元左右,有典型土壤问题的地方,我们都争取进行采集,相关数据也会保留下来,因为每一个数据都是很宝贵的。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您认为目前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土壤问题?
周奕丰:土壤酸性,比土壤碱性更加严重。碱性土只是种不出东西,酸性土则会使重金属活化,影响到水、空气、农作物等。
我们不能弃耕,也不能放任。尤其是pH值3.0左右的酸性土,可以用改良剂、换土来改善。
20世纪初期,起源于日本富士县的痛痛病(备注:痛痛病是指河水、稻米中富集的重金属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质疏松、骨骼萎缩、关节疼痛),就曾经用换土的方法来改善土壤。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市面上的土壤改良剂鱼龙混杂,作为消费者该怎么去选择?
周奕丰:实际上,国家严格控制土壤改良剂审批资格,一是材料来源要有保证;二是需要得到专家评审认证;三是审批合格后还会进行不定时抽检等等。本质上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保证质量。所以消费者不用太担心市场混乱。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您对未来有何打算?
周奕丰:土壤改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司也会持续加入对环保事业的投入,继续推广土壤改良的理念,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西部环保有限公司每年生产土壤调理剂的产能120万吨,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也会继续在一线研发土壤修复改良新技术,解决土壤问题,为农民服务。
具体措施是,打造“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加快建设土壤修复示范基地,在全国主要农业地区建设营销网点,推动土壤调理剂的销售;通过承接土壤修复工程,提供全方位的土壤修复解决方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导向,大力拓展土壤调理剂产品和土壤修复业务的海外市场,拟在美国设立土壤改良研发、工程和销售中心;加大土壤改良产品的储备,拓展土壤改良应用领域,打造完备的土壤修复产业链。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