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流:我在“0001号”外企当销售员的日子
▼
时针拨回到1979年:当时,泰国潮籍华侨、正大集团第二代掌舵人谢国民带着1500万美元来到当时只有1.2万人口的小渔村深圳,成为外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大集团领取了深圳经济特区的“0001”号中外合资企业批准证书,成为改革开放之后首家投资中国的外企。随后,正大在汕头、珠海相继投资办厂——由泰国正大集团和美国康地谷物公司合作打造的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日后国内饲料界的“黄埔军校”,开启中国饲料工业的转型梦。汕头人胡春流正是其中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开放思维
放弃“铁饭碗”转战外企市场
1988年,23岁的胡春流入职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在一线销售部门奋斗近20年,如今他担任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负责粤东区域两家分公司的管理。
在“跳槽”正大康地之前,他在汕头一家区办企业上了三年班,升到车间线长。国企工作很安稳,出生在双职工家庭的他,等于捧着“铁饭碗”。然而,当报纸上刊登出正大康地招聘营业代表的信息时,胡春流心动了——不仅是因为3倍的薪酬,更是对大型外企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竞争异常激烈,仅3个名额的招聘竟吸引了近200人参加,足见当年汕头经济特区外商企业的吸引力的确非同寻常。最终,胡春流脱颖而出,成为汕头正大康地的第一批业务员。
入职后,胡春流每日市场走访之后,晚上还要完成工作报告,隔天到邮局将报告寄回汕头公司总部。尽管辛苦,但胡春流还是觉得那时外企的工作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开放的市场理念和机制也让许多人尝到“凭本领赚钱”的甜头。
特区速度
“用脚丈量”变开吉普跑市场
当年,作为一线业务员,胡春流负责福建区域市场,经常往返于汕头和福建两地。一开始走访市场全靠双脚,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汕头经济特区支持外资企业投资发展,对外企进口生产设备等实施相关的免税优惠政策,得益于此,正大康地开始为一线业务部门购置配备进口交通工具。
从胡春流的交通工具“更新换代”,特区发展之速度可见一斑:起初,胡春流从汕头至福建漳州出差,需要搭乘近6个小时的长途客车;到了1990年,公司给他配备了“幸福本田”牌的国产摩托车,骑车到漳州耗时缩减为三四个小时;过了半年,胡春流座驾换成进口本田摩托车,没过多久再换成进口铃木125摩托车(俗称铃木王);在1997年前后更是摩托变小车,换成了一辆俗称“的士头”的人货车;又过了两年,业务员外出跑业务都开上了三菱吉普车……
销售市场摸爬滚打的近30年,是胡春流大半部奋斗史,即使如今已身居管理层,他依然忘不了自己这段当销售员的光辉岁月。“我以此为荣!”胡春流说。
华丽转型
饲料产业“引进来”变“走出去”
胡春流认为,作为第一家落户汕头经济特区的外企,正大康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和上世纪80年代我应聘时的条件相比,现在的人才招录门槛可谓越来越高,目前汕头正大康地的销售团队中就有4个硕士研究生,80%的员工更是畜牧、兽医等相关专业出身。”胡春流称。
另一方面,胡春流介绍说,现在农户饲养越来越集中,逐渐从小型、中型、大型到特大型发展规模,也是得益于外企带来的饲养技术的提高和先进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许多国内大型饲料厂逐渐有了“被引进”的国际待遇,市场影响力辐射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中国饲料产业正逐步实现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