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腾网络全资收购儒意影业,这可能还是许家印熟悉的“电影梦”套路

恒腾网络全资收购儒意影业,这可能还是许家印熟悉的“电影梦”套路


2020-11-01 09:00:00
来源:观察者网作者:

许久未见的资本运作。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资本早就成为了一个陌生词汇。在税务风波、疫情休克的重重打击下,不仅“大跃进”式的资本运作开始退场,就连行业内的资金都逐渐退潮。所以,当恒腾网络发布公告,将以总价72亿港元全资收购儒意影业时,瞬间激起了整个产业的兴趣。

 

恒腾网络,是2015年恒大和腾讯借壳香港上市公司马斯葛组建的一家互联网家居业务公司,这和影视行业八杆子打不着。而儒意影业在多次资本运作失败后,仍能以72亿港元的总价“卖身”多少是让人惊讶的。

 

但这对于许家印进军电影行业来说并不罕见。此前,恒大集团就通过嘉凯城系统布局影院业务。恒大2016年买下嘉凯城的控股权,在经历了多次方向调整后在2018年开始布局影院业务。而恒腾网络看似是一家“互联网家居”业务公司,但很可能也寄希望恒腾网络借助儒意影业进入电影产业的上游,毕竟恒大集团旗下的恒大影视早就淡出了大众视野,其官方微博停留在2017年为李晨导演并同范冰冰主演的《空天猎》进行宣传。

 

所以,从恒大进军电影行业的“惯用战术”来看,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并不难理解。上游,通过借壳拿下的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下游,通过嘉凯城收购明星时代影院和艾美影院;两次通过“跨界资本”收购,恒大同样有希望组成“全产业链”布局电影产业。但对于如今的电影产业来说,如何通过资本运作“盘活”业务实际上仍然有着很大的难度。

 

巧合的是,在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前一天晚上,恒大旗下嘉凯城披露了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同比减少50.79%,前三季度净亏损10.01亿元。影院业务虽然是嘉凯城的第二主业,但事实上在2019年已经成为其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而随着疫情“黑天鹅”的到来,如今嘉凯城仍然背负着“恒大影院”负重前行。

 

1

 

—3年对赌15亿,

 

谁的“如意算盘”—

 

前提条件成为了绝对门槛。

 

对于如今的电影行业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资本是否还对整个产业充满信心。和前几年整个产业的资本泡沫不同,如今资本“抽底”之后整个产业的现金流存在着相当大的难题,但整个产业头部化效应逐渐成型之后,投资成本在逐渐走高随即市场风险也在逐渐加大。

 

所以,当恒腾网络将以72亿港元总价全资收购儒意影业时,整个产业必然会强烈关注。毕竟在沉寂多时的影视产业资本市场,终于又迎来了一朵“浪花”。但如今,影视股集体“冰冻”,整个产业在疫情过后艰难回血。此时,恒腾网络作为一家“跨界资本”,实际上已经问题缠身。而在“高价”收购儒意影业的问题上,自然不会财大气粗到一口气“交钱买入”。

 

事实上,这次收购伴随着非常严厉的对赌条件。儒意影业在2021、2022、2023年需要分别完成4亿、5亿、6亿的净利润。但这对于一家并非绝对头部的影视公司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在经历了多轮资本“冲刷”之后,如今一家年净利润在4-6亿的影视公司在整个产业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实际上大部分人都非常清楚。

 

所以,儒意影业此次“卖身”的核心其实还不在于“到底值不值”,而是在“价格”背后如何顺利“上岸”的问题。此前,影视公司但凡通过对赌“卖身”的大多没有过于轻松就能顺利“靠岸”的,甚至在2018年之后不少公司的业绩对赌失败。

 

儒意影业的确有着不错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去年在《决战中途岛》的片头也有儒意影业的身影,除了极少数巨头外,儒意影业能到这个级别是证明了一定实力的。但是儒意影业毕竟不算是产业内“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公司,而缺乏足够抗风险业务“配比”的情况下,儒意影业的未来本质上是存在波动的。

 

在公告里,儒意影业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9亿元和1.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58.5万元和4047.71万元。而2020年在经过了“疫情重组产业”之后,2021年净利润达到2019年的近10倍,这个难度已经无需多言。

 

从儒意影业此次被收购实际上能看到的是,在现阶段影视公司依然没有好的资本“牌面”。即便是能够有资本运作,背后所需付出的努力实际上是巨大的甚至是遥不可及的。那么,通过资本运作就寄希望获利也是不存在的,但如果通过资本能够获得资源和战略上的协作,有更长远的目标,那短期的“阵痛”未尝不可。

 

2

 

—恒腾网络牵手儒意影业,

 

恒大此前有“先例”—

 

恒大如何运作嘉凯城进入电影行业,就能如何运作恒腾网络。

 

截至目前,恒大拥有恒腾网络55.64%的股份,腾讯则拥有19.32%的股份。股份阵容也是此次引发产业关注的一个重点,收购儒意影业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一方面是希望开辟“第二战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收购的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产品及销售活动为恒腾提供更多广告渠道,从而为恒腾网络现有主营业务提供商机。

 

恒腾网络,实际上是2015年7月,中国恒大和腾讯控股借壳香港上市公司马斯葛组建的公司。股东双方的基因自然非常明显,“地产”+“互联网”让恒腾网络一开始寄希望主打智慧社区服务,恒腾网络要做“物联网智慧化”社区,即为业主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

 

而发展至今,恒腾网络主要的业务包括互联网家居业务,包括家具定制、家电配套、阳台布艺和软装饰品、装饰工程及厨房用品等品类;互联网材料业务,依托采购招标、产品标准、配送供应、质量管控、合作评估、服务等方面的精装供应链管理体系,大力整合家居建材行业的优质资源,想要做成一体化大家居服务。

 

这本质上是依附于两大股东核心基因开展而来的,但恒腾网络的发展并不顺利。2020年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恒腾网络股东应占溢利718万元,同比减少86.6%;业绩表现不理想的情况下,恒腾网络的股价也长期低于1元。

 

所以,恒腾网络迫切需要开辟“第二业务”。而这样的发展路径,此前嘉凯城就已经有过“一对一教学”。2016年,恒大斥资36亿买下嘉凯城控股权。在经历了多次方向调整之后,2018年9月,嘉凯城5.95亿元高溢价收购北京明星时代影院和北京艾美影院两家公司100%股权,其中包括明星时代的2.92亿债务和2.72亿收购款项,以及艾美影院的2980万元债务及10万元收购款项。

 

因此,嘉凯城成功进入院线行业,而恒大院线则因为同业竞争问题而逐渐停止经营。然而,2018年,嘉凯城实现营收16.94亿元,但亏损总额达到了16.38亿元。作为嘉凯城第二主业的院线业务,2018年的营收仅为3171.5万元,占总营收的1.87%。

 

2019年中期,影视放映业务收入是房屋销售业务收入的76%,在2019年底则小幅超越房屋销售业务,成为去年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全国影院停业长达近半年,这对于刚刚顺利走上影院主营业务的嘉凯城来说,则又面临着主营业务“失焦”的巨大风险。

 

所以,恒大进军电影行业惯走的这条“迂回路线”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且虽然收购寄希望双方达成协同效应,但因为“跨界”尺度过大,往往很难顺利捏合。而电影产业遭遇的种种变数,对于缺乏生态布局又没有太多经验的公司来说,的确存在不小的难度。

 

3

 

—南瓜电影:

 

下一个丐版Netflix

 

还是下一个低配版欢喜首映—

 

打造“中国版的Netflix”。

 

由于Netflix商业模式在全球证明自身价值之后,似乎国内非主流流媒体平台在战略愿景上都将“中国版Netflix”挂在嘴边。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其中有一项在于流媒体平台南瓜电影。恒腾网络认为,南瓜视频的用户群体可以为恒腾网络“导流”,促进恒腾网络平台用户的增长。

 

的确,定位于互联网家居业务的恒腾网络和流媒体平台之间确实存在潜在的业务交集,这本质上都是互联网生态下“宅经济”的一种融合。但是如果寄希望南瓜电影可以成长为“中国版Netflix”实际上就有点幻想主义了。

 

中美两大数字内容产业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流媒体产业语境,Netflix在美国崛起其实花费了漫长的时间,而且从DVD到流媒体服务,Netflix所搭载的“顺风车”是美国家庭娱乐消费的强势崛起。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实际上是互联网消费,这给任何流媒体平台留下的“时代机遇”是极其狭小的。

 

如今,长视频平台“爱优腾”和短视频平台字节跳动系、快手、B站牢牢把握着流量命脉。除去现有的头部平台,任何一个流媒体想要切入其中成为“中国版Netflix”都绝非易事。这不是平台战略定位的问题,甚至已经不再是生态资源协同的问题,而是现有的“流量蛋糕”已经不够重新划分的问题。

 

而且想要成为流媒体平台的关键在于内容自制,这难道是南瓜电影的优势吗?根据公告显示,旨在打造中国版"Netflix"的南瓜电影,采用纯付费、无广告的运营模式,提供海量全球优质影视作品,装机量超1亿台/次,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会员订阅制视频平台。但是,南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内容资源”的确是能够获客的重量来源,但长期留客且在用户流量上有爆发增长的核心筹码可能不仅仅是内容资源。

 

背靠欢喜传媒的欢喜首映今年迎来了“拐点年”,业务模式和南瓜电影类似的欢喜首映也有一个“Netflix梦”。年初凭借着徐峥导演的《囧妈》和字节跳动达成战略合作,此后又通过张一白导演并监制的《风犬少年的天空》与B站“甜蜜牵手”。但在两次大规模的平台合作背后,欢喜首映平台本身真的离“中国版Netflix”更进一步了吗?

 

但不可否认,经过了疫情之后,流媒体平台成为了影视公司书写“资本故事”的新筹码。线上线下消费的一体化是未来整个数字产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是现阶段在国内市场,“中国版Netflix”依然是一个幻想主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