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的资本闪转腾挪:企业没有重生 李东生的财富重生了
▼
TCL积累数十年,曾经被李东生作为TCL“鹰之重生”辉煌例证的核心资产,却最终被李东生以“不良资产”的名义以低价归为己有。颇为讽刺的是,这些被剥离的“不良资产”在成为李东生的私有财富后很快又变身为质地优良的潜力资产,而剥离了核心资产的TCL集团却丧失了之前李东生一直宣导的产业链优势与战略空间,不仅没有华丽变身,相反业绩大跌。那么,在一番资本闪转腾挪后,到底是TCL实现了业务重生,还是李东生的个人财富实现了重生?
14年前,李东生因TCL并购汤姆逊陷入困境时,在《鹰之重生》系列文章中进行了反思,其中讲到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无疑,李东生拿“鹰之重生”来激励自己或TCL,当时确实让濒临绝境的TCL渡过一劫。但是今天,在其操盘下的TCL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和舆论漩涡的中心,其个人也正面对公众的持续质疑,当年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鹰之重生”理论是否已经变味?
1
TCL的掌舵者
李东生曾经对妻子魏雪说:
“TCL是一艘大船,我是船长,如果这艘船要沉没,那我一定会和它共存亡。”
的确,李东生已经和TCL进行了深度捆绑,他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这个意思,相信其余生也会和TCL站在一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李东生执拗与专注的一面,对认定了的事会坚持到底。
从1982年大学毕业后加入TCL集团前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李东生将TCL从广东一家小型磁带工厂,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家电品牌,产业横跨半导体显示、彩电、手机、白电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其人生已经融入到了TCL整个发展的血脉中,人生与企业也共生共荣,休戚与共了,这种和企业的关系让我们可以类比于华为之任正非、格力之董明珠。
在创建壮大TCL的过程中,李东生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放弃了官方铁饭碗、婉拒了副市长的官位,为了落实“增量奖股”方案,不惜将自己和父母的房子抵押贷款上交保证金,可以说一心扎在TCL的发展上,可谓十分难得,也成就了彼此,一个成为全球家电巨头,一个成为改革开放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
这种专注也表现在生活中,据报道,李东生家里的电器一定要用TCL的,当年并购阿尔卡特后,连手机也要用这个牌子的,并要求公司高管都必须用。
这种执拗与专注不断成就着TCL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但也让李东生信心极度膨胀,最终导致了后来的并购滑铁卢。
2
高光时刻遭遇并购滑铁卢
在TCL在国内业务顺风顺水开展时,李东生将目光投在了全球化发展上。2004年,TCL先后完成了对彩电巨头法国汤姆逊公司、阿尔卡特公司手机业务的并购,此举让TCL全球闻名,李东生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封面,被授予“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称号。
但正是这两次并购,让李东生的事业经历了至暗时刻,人生从高峰回到了谷底。并购当年,TCL和汤姆逊合资公司TTE亏损1.43亿元,次年再次录得8.2亿元的亏损额,如果加上手机业务,TCL总共录得22亿元的巨亏金额,更要命的是情况继续恶化,并购第三年,仅彩电业务在欧洲区的亏损就高达25.96亿元,受此影响,集团当年再次亏损9.26亿元,A股上市公司被戴上了ST的帽子,企业高管不断出走,李东生也在股东大会上被点名批评,甚至被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版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
事后盘点,将TCL拖下水的,除了并购的手机业务遭遇国外诺基亚的价格战和国内山寨机的双重打击外,更重点的是对于整个彩电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失误上,虽然当时汤姆逊是全球彩电技术专利龙头企业,但其主要集中在显像管技术上,可现实是并购过后不久,彩电产品就过渡到液晶平板电视的时代。
正是这次打击,让李东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写下开头提到的文章《鹰的重生》,坦诚地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噱头”对企业进行大张旗鼓的改革,最终TCL集团在2007年录得净利润3.96亿元,如愿实现扭亏摘帽,避免了退市的尴尬。
但我们从各种报道来看,李东生始终没有承认这次并购完全失败,认为是TCL全球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辩解:
“现在来讲,不能说并购是失败的,应该说是遇到挫折、是对于两次并购的复杂程度和资源需求准备不足,即使现在来看,我们还是会走这条道路。”
“没有并购,就没有后来全球化的TCL,只不过我们付出的代价非常大,我们遭遇的困难比预想的多,但是我们活下来了。”
……
这种解释让我们看出其倔强固执的性格,与其当初的深刻反思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其构成一个矛盾体。也让李东生在决策信条中,没有所谓的失败或终局,有的只是更长远的眼光与视野。
不过,在批评者看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东生,其骨子里早已打上了“成王败寇”的烙印,一切都是围绕将TCL的权杖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甚至有分析指出,其之所以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醉翁之意也不在其一贯强调的全球化而指向了“功高震主”的万明坚,后者也在并购一年后黯然离开TCL。
这些和后来其推动上市公司的重组,构成了各界对李东生最大的质疑,也将其推上了舆论漩涡。
3
推动上市公司重组遭质疑
2018年12月7日, TCL集团宣布拟合计以47.6亿元向TCL实业控股(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控股”)出售家电、通讯、消费电子等智能终端业务及相关配套业务,根据2017年末的数据显示,本次出售标的总资产为63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资产的39.61%;2017年标的资产共实现营业收入809亿元,对当年TCL集团营业总收入贡献比高达72.39%,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将重点聚焦在华星光电的显示面板业务上。
根据天眼查提供的工商信息显示,本次资产的受让方TCL控股分别由机构股东惠州砺达天成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与自然人股东钟伟坚持有99.99%与0.01%的股权。那么几乎全资持有TCL控股的惠州砺达天成是什么背景呢?我们研究其股权构成发现,其正是由TCL掌门人李东生控股持有51%的股权,其余49%的股权分别由杜鹃、黄旭斌、廖钱与王成的TCL高管持有。这意味着,TCL集团积累数十年的核心资产完全转移到了以李东生为核心的TCL管理层手中。
方案一出炉便引发巨大争议,有中小股东指责李东生的行为是“贱卖资产”,称其通过低价把TCL集团的核心资产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名下,严重侵害了中小散户利益。深交所更是发出了涉及出售资产必要性、交易支付安排、标的评估定价、商标使用、资金拆借等31个问题的问询函。
这次重组争议的焦点在于这种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手段,以不到50亿的价格转让包括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核心业务和资产是否偏低?另外,剥离贡献了过半营收的智能终端业务,把“赌注”放在面板业务上,大大削弱了TCL集团未来发展的想象力。
最终,李东生使出浑身解数,重组方案于2019年1月7日终获股东大会通过。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和当初万明坚的结局一样,在投票中对资产重组剥离方案投了弃权票的贺锦雷,6个月后正式辞任TCL集团董事、副董事长。
TCL集团重组完成后更名为TCL科技,其发布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749.33亿元,同比下滑33.90%;归母净利润26.18亿元,同比下滑24.50%;扣除非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从15.87亿暴跌至2.35亿,从业绩上看,重组后的TCL集团并没有给公众带来惊喜。
在接下来的2020年上半年,TCL科技净利润为12.08亿,继续同比下滑42.26%,更让人唏嘘的是,其扣非净利润只有1.82亿,同比下滑27.39%,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11%,比定期存款的收益高不了多少。而剥离的在2017年亏损17.57亿元的612亿营收资产,却在重组公告披露23天后结束的2018年度,神奇般的扭亏为盈——净利润近3亿元。
2020年9月2日,一则李东生董事长误操作自家股票的公告,将TCL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禁让人回想起,这些年来一直以实业示人的企业家李东生其实痴迷于资本运作,重组并购、低价增发,不一而举。
具体到备受争议的这次产重组,就是这些被李东生归为己有的上市公司核心资产,曾经被李东生作为TCL“鹰之重生”的辉煌例证,在剥离时却视作“不良资产”,剥离完成后,由李东生领导下的团队又宣布“五年2000亿元”的梦想计划——这等于再造一个TCL,这是剥离还是核心资产的转移?背后涉及的利益叫人惊诧,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重组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使TCL实现李东生的私有化。结果也确实如此,李东生控股的TCL控股,控制了TCL集团过去几乎所有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主业资产。
站在今天来看,李东生对于TCL来说无疑是其真正的缔造者,其作用之大无人能够撼动,一度让TCL获得新生;但随着多轮事件的推动,关于他的种种质疑也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操作背后并非TCL的“鹰之重生”,而是李东生个人资产的“鹰之重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