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坚:载新加坡房企模式搭上中国列车
▼
导读:仁恒置地集团董事局主席钟声坚指出,许多新加坡企业的成功与两国源远流长的联系和特殊关系密不可分。
“中国这30年来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很多新加坡人其实并不了解;只知道以前要寄钱给中国的亲戚,现在不用了。但我们这些长期在中国发展的新加坡商人,感受就很深。”
新加坡与中国建交的30年间,来自新加坡的仁恒置地集团也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回首来时路,集团董事局主席钟声坚感叹:“我们亲历其中,不仅目睹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实在是三生有幸。”
采访地点选在黄浦江畔的仁恒滨江园,这是仁恒置地在上海最早的房地产项目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买下浦东的一块地开始,钟声坚一步步把房地产生意扩大到中国18个城市,但他依然觉得这个市场“大得可怕”。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到什么程度呢?中国去年销售一手房1300万套,销售额是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3.2万亿新元),美国是将近70万套、澳大利亚5万套、德国3万多套,我们新加坡只有1万多套。最近‘贝壳找房’在美国上市,市值一下子就翻倍到400多亿美元,就是靠这么大的市场支撑。”
庞大的中国市场为新加坡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钟声坚看来,许多新加坡企业的成功与两国源远流长的联系和特殊关系密不可分。他对《联合早报》记者娓娓道来:从清朝末年结束帝制,开创共和;再到二战时期抵御日寇、抗战救亡,南洋华侨在不同时期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民间延续百年的侨批汇兑更是联系两国国民的纽带。
钟声坚也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他指出,建交前,民间关系已很好。早期下南洋的华人,与中国维系着一份特殊而又朴实的情感。他们身兼双重责任,一是赚钱寄回家养父母,二是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所在国,“这是新加坡华人逐渐养成的责任感,也形成新加坡优质的社会细胞。”
赶上1992年中国住房改革浪潮
1990年建交后,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也为仁恒这样的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创造机遇。集团最早从国际贸易起家,通过买卖纸张和机器填补中国商品需求的缺口;之后也在中国办厂生产纸张、铝箔等商品,公司至今还是茅台酒瓶盖的生产商。
1992年,仁恒搭上中国住房改革的浪潮,将新加坡的房地产发展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国,成为最早在大陆推出国际社区和精装修房的房地产发展商之一。建于1998年的仁恒滨江园,就是上海最早拥有地暖设计,并实施人车分流的住宅项目。20多年后,这里依然是陆家嘴高端住宅社区之一。
钟声坚介绍:“仁恒所有的小区都可以拎包入住。三岁小孩可以自己坐电梯下楼,出门就是花园,活动很安全。我们把新加坡的经验带入中国,并且做得更加精细化。”
不过,当年消费者愿为地暖买单的少之又少,还认为自己装修更显个性风格。但当他们切身感受到地暖的好处,发现自己挑选的木料建材会生蛀虫,而仁恒标配建材经得起四季变化的考验后,反倒为仁恒做起宣传来。
“现在大家都不愿意住毛坯房,希望家里有地暖。”近30载打拼中国市场,钟声坚亲历了自己的产品从消费者不接受到口耳相传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消费者走向成熟。
如今,仁恒置地在上海、南京、深圳、成都等18个城市拥有住宅和商业房地产等投资项目。今年冠病疫情期间,集团推出的住宅项目依然供不应求,仅用了九个月就追平了去年全年的预售额。
钟声坚认为,仁恒的成功与对品质的坚持分不开,这家新加坡公司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里的设计、管理和建造品质都处于领先。“我们不会乱来,发展慢一点没关系,把事情做好,是我们的本质。
江苏南通还在卖每平方米2万多元时,仁恒进驻就卖到3万多元,一下子把市场带起来了。钟声坚说:“仁恒在哪里盖房子,客户就跟到哪里买房子,”业主群靠口碑相传也在逐步扩圈。
以中国社会为教材 教育自己下一代
这30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仁恒的事业版图也越做越大。但钟声坚在中国打拼的这些年不只是经商,他也深切关注这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并以现实作为教材,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钟声坚周围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在20年前带着子女到贵州贵阳市花溪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体验了10天当地人的生活,这缘于他发现新加坡长大的孩子对“贫穷”全无概念。
事缘他某日下班回到家,听妻子抱怨儿子耍性子不吃饭。他于是劝告儿子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中国还有很多小孩子家里没饭吃。岂料,儿子听后却反问他:“家里没饭吃,不会去餐馆吃吗?”
他告诉《联合早报》记者:“我听到这里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能用说的,要带他们去经历。”
10天的中国贫困乡村生活,让养尊处优的钟家子弟深切感受到当地人的艰辛。他们和当地孩子一同上学,发现学校里只有一名老师,负责所有科目,每月薪水只有68元。钟声坚过后也在当地设立一个教育基金,为教师提供津贴。
20年后,钟声坚再次到贵州公干时,特地抽出半天时间前往当地的土族聚居地。如今村村通路,家家有干净的饮用水,村里的孩子们也都上学受教育。“这些小孩的眼神和我20年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精神面貌已经和城市人接近了。我预感未来10年、20年,他们就会和城市接轨。”
要习惯中国市场 别要求市场习惯自己
诚然,在中国做生意并非一帆风顺。钟声坚认为,在中国市场环境渐进式的完善过程中,生意上难免有许多变数,但他坦然处之:“很多新加坡人会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没有为什么,这个市场有它的特殊性,我们要习惯它,而不是让它来习惯我们。”
他也意识到,中国房地产在高速发展近30年后,未来的空间会逐步变小。通过创新来驱动新增长,开拓新顾客群,将是仁恒今后的发力方向。
仁恒近年来在上海、深圳和珠海都参与旧城改造工程。钟声坚披露,集团不久前刚完成在上海杨浦区的第一个旧改项目,随着3000多户居民迁出老城,原有的棚户区也将改造为高档住宅项目。他预计,随着越来越多城市集群化和市区更新,当地人的居住需求不断发生改变,仁恒会有新的商机。
“建筑能够见证时代,人类的生命和建筑相比非常短暂。我希望我们盖的建筑,能让孙子触摸到爷爷的生活印记,看到他小时候在游泳池里,在沙堆里玩的回忆……我们这些做泥水匠的,要有一砖一瓦把它建好的精神。”
采访来到尾声,马上要出发赶飞机的钟声坚突然又想起一个故事。他重新坐定,和记者分享自己与一家评级公司负责人的一次对话,作为记者此前提出“新加坡企业在中国楼市还有多大发展空间”问题的回答。
“他在纽约曼哈顿区朋友家的高楼上,看到楼下人来人往。朋友问他,你觉得这些人在做什么?他说,他们在工作。朋友说,他们是在供楼,每一个人都在供楼。”
“这些人每天为供楼而奔走奋斗。还没开始供楼的就在想供楼,供完小的就供大的,供得越多越光荣。”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