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这个潮商家族叱咤南洋船运业和侨批业,事业有成不忘回报桑梓!
▼
清末民初,这个潮商家族叱咤南洋船运业和侨批业,事业有成不忘回报桑梓!
2022-08-28 01:58:00 来源:作者:
在澄海区隆都镇前埔村许氏家庙后边,坐落着数座“老厝”,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片,楼房高低起伏,巷道迂回曲折,三个巷口门都冠名“余庆里”。村中耆老告诉笔者,“余庆里”系泰国华侨许必济及其子孙先后建于故里的侨宅群。许必济被人们称为“尼船主”,在清末民初曾叱咤船运业和侨批业,与陈慈黉之父陈焕荣齐名。
▲许必济的祖宅和“余庆里”侨宅群
行走于一座座浸透着百年岁月的大宅间,古老村落昔日的繁华旧梦仿佛又在眼前。盛夏的一天,笔者一行走进“余庆里”,探寻深邃古朴的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
“大夫第”规模最大
“荔邨”是书斋亦是批局所在地
当天,这位耆老并没有立即引导笔者进入“余庆里”,而是带到许家祖宅。
耆老说,许必济家族之所以能够发迹、兴建“余庆里”,祖宅就是发祥地。许家祖宅位于东畔池旁边“怀省公祠”后狮爷巷中,是一落“五间过”走龙虎门的老宅子。宅屋长20米,宽10米。公厅祖龛正中间供奉着两尊妈祖神像。耆老讲述的妈祖不是一般的神像,而是光绪六年(1880)许必济在朝鲜遇海难时得以救命的恩主,世代供奉,未曾变动过。
走出祖宅左转从巷道走过六七米,右边又是一座大宅,此处是许必济的“老批馆”——“泰万昌批局”所在地,成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隆都最早期的批局。
离开老批馆绕过东畔池,从池边“憩可”间馆的后巷一直往里走,便见一门楼上写着“余庆里”三个字,这就是第一道“余庆里”栅门。走进大门,左边中间门楼便是“双合楼”,是一座双“五间过”二层洋楼的四合院,这是许必济的四子许志时于民国十一年(1922)建造的宅第。
离开“双合楼”顺着“余庆里”的巷道走到尽头,有一小门叫做“亨行”,这是通往“泰万昌”新批馆的巷道,该巷道为“余庆里”各座大宅之间来往的共同通道。“亨行”门往前15米处,有一幢双层水泥结构单间的“更楼”。更楼前面通巷到了尽头就是第二道“余庆里”栅门,而更楼对面则是“西园筱筑”。
“西园筱筑”是许必济于清光绪中期建造,是“余庆里”建得最早的宅第。这座“五间过”双层楼房约200平方米,楼层偏低。陪同走访的前埔村党委书记许创辉笑着说:“这是许必济家族的发财厝。”
▲精美的镂刻木雕
与“西园筱筑”紧靠的是一座四点金带双背剑加双如意门楼的大宅。是许必济于光绪辛丑年(1901)建造的“大夫第”,全宅共计51间,也是“余庆里”规模最大的宅第。据屋主琛兄介绍:“当年伯祖许少锋兄弟便住在上厅龙畔大房中,而叔祖许少篪兄弟则住在虎畔二房。”
▲石木灰装饰构件惟妙惟肖
“大夫第”北如意门楼对面,便是“泰万昌批局”的新批馆,也叫“荔邨”书斋。这是一座“三间过”的四合院格局建筑,大门上的灰塑“荔邨”二字痕迹已经难于辨认,但民国风格的窗框灰塑依然靓丽如新。穿过“荔邨”下厅通往内天井,耸立一四垂亭。进入东庑,可见一假山立于金鱼池上,太湖石上小道迂回曲折。惜乎假山景观已废置多时,面目全非。从主人的介绍中得知,“荔邨”当年既是休闲读书和“私家会所”合一的雅致书斋,也是许必济家族经营“泰万昌批局”的投递运营之地。
▲ “荔邨”是书斋也是侨批局
许创辉告诉笔者,“荔邨”和“西园筱筑”的名字充满诗情画意,在村里名气大,村民习惯以“荔邨”或“西园”代称“余庆里”。
“广萃华堂”中西合璧
双层洋楼最迟建造也最精细
由“大夫第”南如意门右转进入巷道,尽头处便是第三道“余庆里”栅门。
在巷道中间,有一座“下山虎”布局的双层小洋楼,坐南朝北。门楼匾额原本灰塑“广萃华堂”四个楷字,虽然受损严重但依稀可辨。门楼使用洋瓷砖镶嵌正面墙中肚和马面墙中肚,顶肚和裙肚则采用传统的“加冠晋禄”图和“地牛腿”,是早期的中西合璧产物。
▲“广萃华堂”是一座下山虎布局的洋楼
走进门楼,可见楼房层高明显高于“西园筱筑”,材料选取也比“大夫第”等宅第精细多了。虎畔花厅是厨房,龙畔花厅为梯间,楼梯通往二楼。二楼梯口花厅设更丁守更点,此处开窗门,更丁可以从窗外的“余庆里”栅门顶屋脊,通向“大夫第”和“西园筱筑”“荔邨”以及“双合楼”屋顶,开展夜间巡防守更,以策安全。
▲“广萃华堂”二楼梯口的救援应急安全门窗
屋主琛兄说:“当年曾祖母(许少锋的母亲)考虑到家族人口日益增多,‘大夫第’里的房屋已经不够居住,特别是南洋子孙结伴回籍时住宿更加紧张,加上旧宅的卫生条件比不上大城市。于是曾祖母便向高祖父必济公申请建造这一座新楼,以供家人回籍住宿。”
华侨故事
白手起家,从童工杂役到红头船主
许必济(1846-1927年),乳名“阿尼”,出身农耕世家。
咸丰三年(1853)开始,前埔葫芦塅堤坝连年崩决,农田严重失收。咸丰五年至七年连年闹饥荒,民不聊生。少年许必济被迫随族人前往樟林港,在船行做杂工,时而随师傅下船修补,慢慢熟悉船舶的操控技能。后来下船工作,随雇主出洋运输,又在船上学习货运和线路的相关知识,掌握大量的水文天气常识。
其时的船工水手皆有私人带货的习惯,许必济从业数年后,从工钱和带货营利中获得一些积蓄。光绪四年(1877),得知东家有意转卖部分船只,许必济遂回乡求助于叔伯兄弟,凑足银两向东家购买了旧船。从此,他带领乡邻吴丁、吴程兄弟、陈保等船友,组建自己的船队经营船运业,跻身樟林埠船主行列之中。按当年船运规矩,船工可分配带货仓位,于是有些工坊掌柜为了能多装几担货物也上船当船工同行。就像吴丁兄弟,其实就是前沟合施泰糖房的掌柜。他们随许必济的红头船南北运输,从潮汕出发,南下广府到中南半岛,北上宁波、营口、朝鲜、日本,终年往返进行经营。
创业艰难,遭遇海难漂流到朝鲜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海上谋生更是难上加难。
光绪六年(1880),许必济执掌船队从汕头出发,到达暹罗后,载客18人于5月4日返航回国,在抵达山东烟台卖出货物后,再收购货物,驶往营口,又购进大豆等。9月29日折返汕头时,在渤海湾遭遇飓风,母船破损沉没,他们只好乘坐船上备用的小船在海上漂流,最后漂到朝鲜忠清南道庇仁县。得救后按照朝鲜王朝的措施,由陆路途经首尔、义州,返回中国。
由于许必济商船载有外国客商,朝鲜备边司官员感到很奇怪,就对他们进行详细询问,包括姓名、年龄、起始相距里数、所经海面漂泊天数,有无淹死与害病之人等。这一事件被详细记录在李氏王朝《备边司誊录》高宗十七年庚午(清光绪六年,1880)条目上,也进入众多学者研究课题中。
从《备边司誊录》记载可知,当时船长许必济年龄34岁,船员多在20至30多岁之间。记录中提及的许必济船,在营口购买了黄豆、红参,准备回广东潮州贩卖。
许必济船上还搭载了暹罗客商的两名女眷。清朝时期,在中国南北方海船中,女子上船是禁忌。所以,从事海丝研究的学者袁晓春在《东亚史料中的明清海商》一文中大加赞赏:“在广船中却允许外国客商的家眷、孩子,常年随船贸易居住,不能不让人佩服广船船商与船员敢于打破行船禁忌的勇气。”
发展迅猛,暹罗香港创立多个商号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难过后,许必济与吴家兄弟回到暹罗曼谷,重振家业,扬起风帆再度运营。吴丁在曼谷开办“吴记珠璇行”,其后吴、许两家结为姻亲。许必济则创投“泰万昌行”“炳隆昌行”等商行,专业运营南洋峇货至香港、汕头销售,同时经营侨批汇兑银信行业。还在香港创办“泰顺昌行”,在汕头创办“泰怡昌行”,在家乡开办“泰万昌批局”投递站。许氏海内外船运业、各商行运营购销、银信汇兑发展迅猛,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潮汕三大船主之一。
▲许必济第四子许志时商行“志昌号”的货单
在外发财致富的许必济时时惦记着回家建造新家园,为父母、妻儿带去美满幸福的生活。于是建造了“西园筱筑”之后,又建造“大夫第”等一系列大宅。
桑梓情深,侨居地开办华文学校
在东南亚登上商界“光明顶”的许必济,一直念念不忘幼时家乡连年受灾的情况。家乡农田地处堤防险要地段,涝则堤崩稻田受毁,旱则干裂颗粒无收,乡民生计难安。光绪三十年(1904),为了改造农田耕种条件,他出巨资向饶平县令抵押担保,带领乡绅,恳请县令批准在前埔乡堤段加固堤防,开筑前埔涵引韩江水灌溉农田,使其乡300多亩农田得以受益,其义举深获乡民称赞。
光绪三十一年(1905),许必济又资助隆都诚正学堂。
1916年,许必济与二哥丰、陈立梅等在曼谷创建华文学校——培英、新民、联合、中华学校等等,使旅泰侨胞子女得以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化。
1920年,潮安县苏寨潭头崩堤,许必济捐巨款救灾,潮安县长赠匾“拯溺为怀”褒奖。
两代协力,募集巨资回家乡赈灾
许必济有四子,共八孙三十多名曾孙,都有一定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长孙许少锋。
许少锋(1899-1979年),系许必济的长房长孙,其父许兴美不幸早亡。留守家乡的许少锋虽少年失怙,但非常勤奋,用心好学,祖父许必济器爱有加。为了让下一代能顺利接手家族,许少锋读完私塾后,许必济便把他接到曼谷继续深造,毕业后则开始让他打理家族生意。随着年龄渐大,许少锋将“泰万昌”号经营得风生水起,连续增设各地投递站,又出任暹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曼谷积极参加各大组织,在祖国和家乡做慈善事业,被推选为暹罗中华总商会常务委员。1918年,秋隆堤围崩溃,许少锋出巨资赈济,“少锋爷”称谓名震中泰。
1922年8月2日,“八二”风灾信息传到曼谷,许必济闻讯后即时会同各侨领倡议成立“暹罗潮汕飓风海潮赈灾会”,向全泰侨胞募捐救灾款。后侨团推选委托许少锋带赈灾巨款25万铢(计白银3790千克)回汕头,分别以施赠衣服、筹助耕牛、修复和修筑各处堤坝等诸多方式进行赈灾,家乡民众赠匾“惠及灾黎”表达谢意。1931年,许少锋还领衔在汕头市区韩堤路建赈灾纪念亭(俗称八角亭,后改名丰哉亭),并撰写了碑记。两代人同心协力为家乡赈灾的义举,一时传为佳话。
▲许少锋撰写的赈灾纪念亭碑记(郭思恩拓片)
许少锋一生对中泰的公益、慈善、文化事业等做出不少的贡献,受到泰王嘉奖,封赐皇家园地给许少锋建萍南公馆,以表彰其功绩。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