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书斋成古村落特别文化印记,清末民初到新乡“起大厝”的华侨不忘办学兴教哺育子弟
▼
12个书斋成古村落特别文化印记,清末民初到新乡“起大厝”的华侨不忘办学兴教哺育子弟
2022-11-27 09:00:00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民国三十三年(1944)的《广东年鉴》提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富贵之家,住屋必有家庙和书斋。”所谓书斋,一是学校的俗称;一是私家书馆的叫法,是旧时有钱人家提供给子孙读书或供男子休息、会友和文娱的场所。笔者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新乡走访侨宅时发现,当年华侨在回乡建房时都不忘建祠堂办学校和书斋,为侨乡留下特别的文化符号,也为前美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增添亮丽一笔。
“大厝亘书斋”,浓郁书香溢新乡
笔者有幸获得前美文化老人陈贤俊、陈璇珠于1999年编印的《故乡情结》一书。书中写着:1885年开始,陈慈黉发起并与陈慈宗、陈克昌、陈巢记、陈泉记、陈慈富等9位族人,合股在新加坡创“陈生利行”,经办大米出入口生意,兼做佣行、船务,生意兴隆,盈资至巨。后拆股分红,每股分得龙银4万元,成为建设新乡的“酵母”,也引来泰国、越南、香港的乡亲回乡置田地,起大厝,开书斋。30余年间,占地大约80亩的新乡拔地而起40余落豪宅,还衍生成德学校和退一步斋、三庐、醉石等12个书斋,留下难忘的记忆。
宣统己酉(1909),新乡开乡不久,陈慈黉、陈慈宗合建古祖家庙,并在此办成德学堂(校)。敦请粤东名士陈慈云、陈庸斋先后主持校务,除利用书田支撑办学经费外,陈慈黉还委命香港干泰隆每年拨出4000银元补充费用,重金延请名师课读子侄、宗亲。当时颇负盛名的饶平县长陈焕章、南澳县长陈伯元,以及陈守明、陈守镇、陈肯构,都是先在书斋启蒙,再走进成德学校,通过读书成才,成为各界名流。村人陈逸群收藏的1910年成德学堂大合影,可见陈慈黉端坐第二排C位,陈守镇、陈守明兄弟蹲在前排右起一二,陈肯构则站立于第四排右四。
新乡最早问世的书斋是“退一步斋”,斋主是被评价为“一个很有名的中国商人,是文咸西街和海峡殖民地都享有崇高地位的干泰隆公司头家”的陈慈宗。他在家庙旁建了“通奉第”,并配套退一步斋,儿孙进入成德学校之前,都先在自家书斋开蒙。这是一座双层书舍,斋名暗含“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心平气和”的寓意,与“三庐”齐名,同为新乡乃至前美村最为豪华的书斋。
三庐书斋,是慈黉长子陈立勋缔造的别墅式建筑物,屹立主座“寿康里”西侧。“三庐”一词出自《说文解字注》:“一巿之间,有三庐一宿。” 书斋是陈立勋处理族务、款待来宾,以及他和家人读书的场所,为三进厅堂,占地800平米,计有4厅26房,画廊缦回,檐牙高啄,极尽雕饰之能事,令人叹为观止。
跟兄长陈立勋一样,陈立梅、陈立桐在建郎中第、善居室时,也各自配套“舍南”“舍北”和“兰室”“蘧庐”4个书斋。舍南小筑是进学读书之处,舍北小筑是款客洽谈场所。而“兰室”取自“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引申为接待的宾客是良善之辈。“蘧庐”语出“先王之蘧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显然接待的是短期的居停。
走访中,耆老告诉笔者,新乡书卷味最浓的书斋当推“醉石”。当年,陈逊谦利用“陈生利行”分红兴建豪宅“吉安炽昌楼”的同时,另建书斋一座,为双层楼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中西合璧,景致怡人。因巷道隔开大厝和书斋,所以在二楼修一条天桥连通两个建筑物,让人直观看到“大厝亘书斋”之风貌(“起大厝亘书斋”是潮汕俗语,“亘”有连接之意)。
与“醉石”同时落成的“耘圃”有点另类。干泰隆股东陈惠培(名立植,号耘之),1926年进入新乡建成别墅式书斋,门楼运用巴洛克拱门和爱奥尼克式罗马柱为主题装饰,邀请新会晚清秀才、“楷篆独出己意”的书法大家谭恒甫榜书门匾“耘圃”两个大字,并撰写门联“耘当春及杖须植;圃到秋溪花犹香”。门匾、门联巧妙嵌入了惠培的名、字、号,成了特别的“门牌”。
此外,陈慈圣在新加坡经商赢利后,响应乡里号召,在新乡兴建向南大夫第,并配套“法荆”书斋。陈和睦出国赢利后,也在郎中第北侧兴建“东壁”“西园”两个书斋,取“东壁图书”“西园翰墨”之意。
文雅楹联点缀门面,成古村落文化瑰宝
学校和书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最讲究校名、斋名及其冠首,都是千锤百炼而成的,别有情趣,值得品味。
“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征诸淑性润身。”这是陈庸斋校长为成德学校撰写的冠首,强调“合群爱国”的办学育人观点,这与官方元老任弼时在《爱群说》中倡导“爱国必先合群,合群必先爱群”“若能爱群,国安有不强哉”的思想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三顾西畴临水稻花别饶风景,庐结东里故乡槐荫无此湖山。”这是“三庐”大门联,描述书斋所处位置景致宜人。而堂联“三世仁为宅,庐居德有邻”,则是规劝人们要与善良的人结交,才能让自己变得更高尚。
再看舍南小筑冠首:“舍馆青灯饱尝书味,南金东箭广植良材。”点明这里是进学读书之处。舍北小筑,是款客洽谈之所,从门联“舍馆栽花供鲍谢,北窗编竹卧羲皇”可以看出端倪。
“泽园”主人是做鱼栽生意,书斋既是住家又是生意洽谈场所,其冠首“泽大池深蛟可伏,园幽圃结鹤堪栖”,上联暗喻家族的鱼栽生意风生水起,下联表明幽雅斋舍喜迎四方来客。
而“醉石山庄”主人陈逊谦是一个文化人,擅长书画,工于联对。他们父子公孙经常在“醉石”读书、作书画、娱乐,家族走出一批多才多艺的人。现年81岁的中学退休副校长陈立松是陈逊谦幼子,他向笔者展示了父亲一批书画作品,以及家族成员的文艺成就。据陈立松介绍,他的父亲字慈俭,号仰于,生于光绪丁亥年,即1887年。一生仰慕明代名臣于谦的为人处世,将“于谦”二字暗藏在自己名号之中,撰写的斋联也颇见特色:“醉后挥毫,万里湖山皆入画;石间题句,一庭花木尽生香。”唯美的艺术意境与精美别致的书斋互相烘托,相得益彰。
这些文雅、深邃的联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反映潮汕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尚,体现了潮汕先民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所有这些,连同前溪已有的养心斋、鹤鸣轩、思斋、志道书室、东篱别墅、寄傲山房、梅鹤吟馆、登瀛仙馆、文园小筑、觉园、观澜书屋、接云楼书舍、逸庐、坐花、息影、将就罢等等,合共30多个书斋的冠首,不时被人记起,也被陈慈云收入《乡礼便览》第三卷,成为前美村的文化瑰宝。
新一代新乡人致力活化“老书斋”
承载着浓厚人文历史的新乡侨宅及其书斋,是侨乡的特殊精神印迹,是潮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吸引着远近游客的目光,引发文人墨客和各地媒体的热捧。
早在二十几年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博士、东南亚研究所王绵长教授、地方文史工作者陈作畅等人就来到新乡开展田园调查,相继推出份量十足的学术论著,引发了新乡侨宅、书斋的研究热潮,加速了文旅开发的步伐。
不少影视作品看好新乡的侨宅和书斋,相继在此设立外景基地,其中《无敌鸳鸯腿》《风雨吟》《玉王》都是涉及潮汕历史的连续剧。央视多个频道、多个省台,以及境外媒体都前来制作专题、现场直播。
这里的侨宅和书斋也成为摄影家的“宠儿”,一拔拔的“长枪短炮”轮番“轰炸”,一批批“骨灰级”大片应运而生。门面高光大气的“泽园”,室内也充满着“中国风”和“西洋景”。汕头的摄影师捷足先登,长期租用作为创作工作室和影画沙龙。
笔者走访发现,新乡正以独特的魅力和开发前景,吸引新一代新乡人的回归和反哺。寓居海外的陈延龄是陈慈黉玄孙,为了更好保护、传承、利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他成立广东省陈黉利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斥巨资修缮善居室、郎中第、寿康里和三庐书斋,配套旅游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很快就可向游客开放。闻名东南亚的天易古建筑工作室也入驻寿康里,潜心研究、整理、吸收建筑艺术和思想,为“修旧如旧”保留典范。陈逊谦曾孙陈晋安也利用醉石山庄创作书画,经营画廊,赓续家族文脉。
如今,每逢双休或节假日,总有成批的书画家、摄影者等,背着画架画板、扛着“长枪短炮”、握着笔记本,穿梭于善居室、寿康里、郎中第,行走退一步斋、醉石山庄、三庐书斋,伫立宅前“十八丛榕”下……
事业有成,不忘回馈祖国及侨居地
在新乡的侨界中,陈肯构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陈肯构(1895—1945年),别名和渠,字由堂,号秋江,隆都前溪乡人。祖父陈慈宗于1871年接管干泰隆南北行,1880年又与族人合办新加坡“陈生利行”。陈肯构兄弟5人,他排行第一,小时在“退一步斋”开蒙,稍长进成德学校读书(七年制),品学兼优。1917年,被祖父派往新加坡协助家族企业“陈元利行”的管理,从此开启人生奋斗历程。
陈元利行,前身为陈生利商号,经营暹越鱼米、土产、杂货及船务等业务。1920年,陈生利商号拆股改组为陈元利有限公司,陈肯构升任执行总经理。他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勤勉治事,公司发展如日中升。新加坡因为土地有限,需仰赖泰国输入大米,大规模的米商被称为“暹郊”。陈元利行因有曼谷黉利行火砻充足米源,成为暹郊之首,也是新加坡最大盐商。陈肯构管理陈元利行近30年,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陈肯构执掌的陈元利行对新加坡的社会建设和华社事业颇为热心,大小捐款常见报端。陈肯构担任多届新加坡暹郊商务局主席,个人对潮社事务尤其关注。1928年,他与40位侨领发起筹组潮州八邑会馆。他曾担任会馆财政与馆产信托人、义安公司财政,以及中华总商会、端蒙学校、树人学校、义安女校等要职。中国抗战期间,他被推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委员。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志贤教授著作《一脉相承——石叻澄邑先哲传略》载:除了在陈元利行任职外,陈肯构1929年还与其弟等人合创五荣米郊和元荣米郊。30年代,他又在柔佛州古来镇购买数十英亩地租给村民耕种,另建一个菜市场,开设了一条大街,成为古来首条华人开辟的街道。大街一带到了后来更加繁荣,为了纪念陈肯构开埠之功,当地人将街道命名为“陈肯构街”。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