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主”风波后的中炬高新再起波澜 今年业绩改善可期?
▼
“易主”风波后的中炬高新再起波澜 今年业绩改善可期?
2023年02月03日 15:18 来源:21财经作者:
2023,公司期待轻装上阵。
2月1日,中炬高新发布业绩预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公司2022年净亏损为3.14亿-6.14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42亿元,同比下降142.32%-182.75%。若预亏兑现,这将是中炬高新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有意思的是,根据公告,中炬高新预计公司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5.56亿元,上年同期为7.18亿元,尽管同比下降22.60%,仍可实现盈利。按图索骥,中炬高新原来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5.86亿元,与扣非净利额接近,但前提是须剔除未决诉讼计提预计负债影响。
该未决诉讼是指中炬高新与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业联合)的土地合同纠纷案件。公告显示,1月28日,中炬高新收到关于工业联合土地合同纠纷案件的一审判决书,判令公司赔偿名下的工业用地共计16.73万平方米、返还原告方工业联合购地款0.33亿元、赔偿原告损失6.02亿元,并支付相关土地物业过户税费诉讼费等相关费用。上述未决诉讼拟计提预计负债共计9亿-12亿元,基于审慎原则,预计将减少公司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亿-12亿元。
有分析指出,该判决宣布对中炬高新经营面或无实质影响。华鑫证券研报认为,该交付土地属工业用地,账面价值不高,且相应用地与中炬高新商业房地产项目并无关联,对公司经营亦不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炬高新公司大股东中山火炬集团与工业联合实际控制人均为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后续或存在和解可能。针对这个可能,中炬高新投资者服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个还不确定。现在案件是一审判决,我们将上诉到广东高院进行二审。可能需一两年才能出二次结果。”
近年来,经历一系列波折并处于行业动荡中的中炬高新,未来将轻装上阵,还是负重踌躇?
动荡的2022
1月20日,中炬高新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根据火炬集团、鼎晖隽禺、鼎晖桉邺、Cypress Cambo出具的《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截至1月17日,火炬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鼎晖隽禺、鼎晖桉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15,066,993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4.65%,重新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至此,公司两大股东之间的角力暂告一段落。
中炬高新原名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1月24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山火炬”。2000年,公司更名为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更改为“中炬高新”。当时,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仍为火炬集团,背后实际控制人为火炬开发区管委会。
2015年,前海人寿举牌并增持中炬高新,成为中炬高新第二大股东。前海人寿为“宝能系”险企,背后由姚振华控制。随后,在“宝能系”的步步深入下,2016年,前海人寿以24.92%的持股比例,成为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而在增持反击计划失利后,火炬集团退居第二大股东。2018年,前海人寿转让24.92%股权给中山润田,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由此易位,中山润田也同属“宝能系”。2019年,中炬高新实际控制人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变更为姚振华。
新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由于“宝能系”身陷流动性危机,2022年以来其所持中炬高新股份不断遭遇司法拍卖和被动减持。与此同时,暗中窥伺的火炬集团借机而上增持加码。2022年初至今,火炬集团的一致行动人鼎晖隽禺、鼎晖桉邺增持中炬高新4次,合计增持近3000万股。截至1月17日,火炬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鼎晖隽禺、鼎晖桉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15,066,993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4.65%,重返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之位。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炬高新投资者服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管理层方面还没有较大变化,第一大股东变更对控股股东暂时没有影响,公司控股股东仍为中山润田。
根据业绩预亏公告,2022年,中炬高新调味品业务营业收入取得增长,但受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5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62亿元,同比下降22.60%。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中炬高新的毛利率在达到38.46%的阶段性高点之后,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各季度毛利率分别为32.30%、31.68%、31.15%。
财报显示,2014年以来,中炬高新调味品业务营收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21年略有下滑至89.24%,也占九成左右。而公司调味品业务收入基本来自美味鲜公司。2022年,美味鲜净利润连续三季度同比下降。国联证券研报分析,据前三季度10.50%净利率测算,美味鲜2022年净利润在5.3亿元以上,降幅在18%左右。这主要是调味品原材料单价上涨,影响销售毛利下降。
以酱油主要原料大豆为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为9108万吨,同比减少5.6%;进口金额为4084.85亿元,同比增长18.1%,进口单价4485元/吨,同比升25.14%。据Mysteel农产品网,2022年年初巴西干旱导致供应紧张,推高大豆全球价格。此外,纸箱、玻璃瓶、货柜等价格节节攀升,包材、运输成本也居高不下。中炬高新2022年半年报指出,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投资、消费、贸易等均承受巨大下行压力。
2022年,调味品行业企业注册量出现断崖式下滑,为近七年最低。《2022年调味品行业工商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共注册调味品企业14862家,相比2021年下降58.4%,行业遇冷。
与此同时,业内头部竞争火热。2022年,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受到社会关注;千禾味业抓住“零添加”红利,顺势而上;加加食品、李锦记等也加大营销投入,夺取声量。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海天味业酱油业务收入74.93亿元、中炬高新酱油业务收入15.04亿元、千禾味业酱油业务收入6.04亿元、加加食品酱油业务收入4.45亿元。中炬高新“酱油老二”地位不变。
不过,千禾味业预计,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1亿-3.54亿元,同比增长40%-60%;加加食品2022年预亏,但较上年减亏716万-3116万元。相比之下,中炬高新剔除未决诉讼计提预计负债影响后,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5.86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42亿元,增速有所落后,与千禾味业盈利差距缩小。
2023重振旗鼓?
2019年,中炬高新曾提出一个五年“双百”目标,即在2019-2023年,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内生式发展为主,发展壮大调味品主业,以外延式发展为辅,开展兼并收购,通过内外并举的措施,实现健康食品产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内生式发展目标80亿元,外延式发展目标20亿元),年产销量过百万吨的目标。
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中炬高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6.75亿元、51.23亿元、51.16亿元,同比分别为12.20%、9.59%、-0.15%;分别实现净利润7.18亿元、8.90亿元、7.42亿元,同比分别为18.19%、23.96%、-16.63%。
2019-2021年,中炬高新调味品生产量分别为60.24万吨、69.73万吨、66.80万吨,同比分别为10.09%、15.74%、-4.2%;销售量分别为61.08万吨、69.64万吨、66.69万吨,同比分别为15.17%、14%、-4.23%。2022年产销量虽未公布,但依业绩预告来看,也难有显著增长,距百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2021年7月,中炬高新披露增发预案,公司拟以32.60元/股的发行价格,向控股股东中山润田定向发行23899.12万股公司股份,所募集的不超过77.91亿元资金中,其中70亿元将用于“阳西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300万吨调味品扩产项目”。然而,随着中山润田及其关联方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定增扩产项目也进展缓慢。
2022年7月,中距高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表示,公司定增事项并没有取消,因定增的实施需要公司剥离房地产业务为前提,现公司因涉诉案件问题,中汇合创的部分股份被法院查封,房地产业务出售受阻,公司会积极通过法律及协商手段,继续推动房产业务出售,进而继续推进定增事项。2023年以来,随着第一大股东之争帷幕暂落,中炬高新内部管理将得到改善,扩产项目或可有效推进。
主要原料成本也有望得到控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产大豆总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指出,2022年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市场前三季度先跌后涨,新豆上市高开后持续下跌。预期2023年国产豆市场供应充足,国内大豆进口量或将增加,大豆进口成本或先强后弱、逐渐下移,国产大豆市场将先弱后略强,整体运行重心偏低。不过,美豆市场价格主要跟随宏观原油以及天气波动,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前述中炬高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公司考虑与上下游产品材料供应商继续谈判,看是否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达到规模化,降低材料成本,提升产品毛利率。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目前股东事宜大局已定,治理层面亦将逐步调整改善。由于成本高位挤压盈利能力,预计美味鲜全年收入约增长8%,归母净利润5.3亿,归母净利率约10.7%,同比2021年下滑超2pct。春节以来,餐饮回暖,节后调味品行业仍有望持续伴随餐饮复苏,公司调味品业务有望实现双位数以上收入增长。中炬高新2022年10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餐饮占比在28%左右。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股权问题的加速处置亦将促进内部经营机制理顺,中炬高新内部管理改善可期;2022年公司通过厨邦厨师俱乐部活动增强客户粘性,成立餐饮推广基金助力活动转化为订单;国产新豆价格的下降有望带动成本下行,2023年调味品业务随下游需求回暖,公司的盈利能力亦有望逐步改善。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