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钱坑镇着力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

揭西县钱坑镇着力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 揭阳市 图1张

钱坑木雕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作品诉说着木雕艺人们的匠心。郑楚藩 摄

  行走在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工艺室随处可见,笃笃的凿木声断断续续,樟木、杉木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随意走进一家工艺室,只见木雕师傅埋头雕刻,左手执刀、右手举锤,把散发香气的樟木雕刻成栩栩如生的虾蟹鱼鸟。

  始自明代盛于清代的钱坑木雕,以“精微镂空”技艺而闻名,属潮州木雕派系,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钱坑镇担当起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将木雕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通过培训人才、拓宽销路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木雕产业蓬勃发展。凝聚钱坑劳动人民智慧的木雕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活态保护,促进木雕传统工艺发展振兴

  自清代以来,木雕产业一直是钱坑镇的重要产业之一。走进位于钱坑镇埔龙尾村的钱坑木雕博物馆,《百鸟朝凰》《三友迎春》《福禄寿全》《鱼虾蟹篓》等200多件不同时代、种类、技艺、造型的钱坑木雕作品,全方位展现钱坑木雕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一件件精美作品诉说着木雕艺人们的匠心,不仅带给参观者美的享受,更激励着年轻一代木雕从业者传承技艺,与时俱进。

  一刀一刻匠于心。从木雕选材、木材干燥处理、图稿设计、出坯,再到之后的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无不倾注着钱坑木雕人的精力和心血。钱坑木雕博物馆馆长林少党说,钱坑木雕从取材就十分讲究,以江西的樟木为主,也采用上等杉木。雕刻的切削过程是去掉纷繁复杂,“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仅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一颗耐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静心雕琢,一刀一步都需要反复思考,考验着匠人对工艺高标准的信念坚持和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雕刻师傅需要巧妙利用木质原理,配以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的雕刻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手尖上的工艺。

  在宋彬工艺室里,记者看到木雕师傅林宋彬正带着几名学徒埋头雕琢,一旁摆放着圆刀、平刀、三角刀等近百件雕刻工具。随着木屑纷飞,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逐渐显现出来。林宋彬擅长的正是人物雕刻。他说,雕刻人物工序多、费时长、难度大,现在学的人比较少。说起自己的技艺,他说:“都说功夫无底,虽然我从事木雕创作已经30多年,但仍然是一边琢磨一边学习,在精益求精中雕刻出更为精致的作品。”

  雕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件木雕作品展示各种传统吉祥图案,通过谐音、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具象图形来传达出吉祥如意的理念,表达着潮汕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人生的美好追求。

  活态传承,建设高素质木雕匠人队伍

  钱坑木雕因其精湛的工艺,获得了市场的青睐,正迸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据了解,目前钱坑木雕主要用于祠堂、寺庙的建设,也有不少客户采购木雕屏风等工艺品。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的钱坑镇,村村都有木雕工艺室,家家都有木雕匠人。木雕产业已成为钱坑人民兴镇致富的重要引擎。据统计,该镇现有木雕作坊100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同时带动周边乡镇近2000多人就业。其中,钱坑埔龙尾村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木雕村”,现有木雕工艺坊30多家,该村木雕艺师团结协作,于2014年组织成立了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协会,2015年埔龙尾村被省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钱坑镇党委官方高度重视木雕产业发展,依托“木雕之乡”的优势,将木雕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植,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人才上培养,多措并举推动木雕传统工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规划建立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工艺美术文化综合体,致力于把该镇打造成集木雕加工销售、技艺传承、文化创意、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木雕产业镇。为培育木雕人才体系,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官方牵线、校企对接”合作模式,主动牵线搭桥,发挥自身优势,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揭西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现已增设“工艺美术(木雕方向)”专业课,这将进一步推动当地木雕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