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大学堂”第十期开讲

潮州文化大学堂第十期开讲 

听北大教授陈平原讲述如何谈论“故乡”潮州 

“潮州文化大学堂”第十期开讲 潮州市 图1张

陈平原围绕《阅读与生命的痕迹——故乡、食物与记忆》作文化讲演。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园 摄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宗楷 丁玫

  山村,美食,过年,是否是您脑中的故乡景象?想到故乡,您是否被勾起了乡愁?为推动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活跃古城文化生活,助力潮州建设国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6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潮州文化大学堂”第十场活动在市广播电视台举行。

  本次文化大学堂邀请了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作主讲嘉宾。他结合自己阅读与生命历程的亲身体验,从个体化的感受与留痕入手,以《阅读与生命的痕迹——故乡、食物与记忆》为题,围绕“故乡、美食与记忆”作文化讲演。

  讲座中,陈平原教授尤其推崇鲁迅先生提出的“真正的记忆是带着血丝”的观点,强调要警惕记忆的“零落”、记忆的“容易被忘却”。人们在回忆过程中、在打捞“记忆的碎片”的同时,要多一分节制与自我反省,少一点夸张与自我膨胀。“将筛选过的记忆公开表达出来,要珍惜每一次成就,也尊重每一次失落,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记忆,包括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生活。”陈平原教授还认为,外面的故事很精彩,家里的故事很美妙。人有了停留的锚,就有了基本的价值尺度,这样不管留在故乡还是走遍天下,才会有自己的根。

  当天,陈平原教授还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文化学者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一起参加《今天,我们如何谈论故乡》文化沙龙,探讨潮州历史文化命脉,共话“精神故乡”。

  陈平原教授的著作《故乡潮州》是沙龙的热点之一。作为最早提出潮州作为“活着的古城”这一特殊价值的学者,该书是陈平原教授对于故乡潮州的一次文化探寻,也是“却顾所来径”的深情回望。

  “《故乡潮州》富有感性的温度和理性的光辉。”林伦伦认为,这本书理性地分析家乡的风景、活着的古城,对故乡回忆和思念的描写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黄景忠从文学批评和出版价值角度,指出《故乡潮州》创造了另一种写作方式,体现了一个学者对故乡的关切和思考,用理性的光辉和学者的眼光看家乡,从时间和空间的框架考察故乡,极具学术眼光。

  谈及潮州这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是否会成为更多人的、不受出生地影响的心灵原乡?几位老师对此充满期待。黄景忠建议,“潮州不仅要打造城市的景观,还要把留在生命痕迹的东西表达出来,把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陈列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看到。”林伦伦希望,孩子们强化对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感情,这方面家庭、父母、亲人都应该担起责任,帮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陈平原教授坚持早年提出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提法,认为从当下、从潮州、从世界的角度看,潮州以文化赋能,有一天这里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可以转化为重要的文化产值。

  “这次活动是一场文化的盛筵。”听完讲演与分享,高三毕业生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认为既打开了学术视野,也更深入地理解故乡潮州。

  对于大部分的高考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即将离家前往五湖四海求学,如何谈论故乡,将是他们走向外地高校后面临的话题。金山中学高考生林炫宇表示,“听完陈平原教授的讲演,让我对潮州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平原教授讲到:‘我们的根在潮州,我生在潮州、长在潮州,对潮州有浓厚的感情’。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潮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希望到大学求学之后,能回到潮州建设家乡,让千年古城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