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侨批发现之旅

  “最先发现侨批,是集邮界研究侨批信封上的邮戳、邮票、邮路,后来慢慢包含了邮戳的更迭、侨批局的变换,还有邮路的变更,很多已经不仅涉及邮政方面,还有侨居国的金融、交通、经济、文化,扩大了很多研究方向。”谈及如何发现“侨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侨批文物馆原副馆长沈建华开门见山地说。

  2000年11月,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指出:“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与之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契约,价值相等。”“当时,饶老倡导成立侨批学,但需要有很多实证实物进行研究,因此,号召大家要收集侨批,时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刘峰,召集几位收集侨批的集邮界人士,商量如何把民间的侨批买回来。”沈建华说。

  周末的时候,沈建华都会与家人开车沿着潮汕公路,到每一个乡村去找,“我当时也对侨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我本人也是归侨,所以我对侨批还是有点认识的,只要有人提供线索给我们,我们就找过去问,一点点收集侨批。”

  一次,沈建华在潮州江东遇到有一个人提了一麻袋侨批,最后,她花了8000元把整袋侨批买回家,又把一封封带着霉味的侨批刷干净,用熨斗把它熨平,把一封封侨批珍藏下来。4年多的时间,沈建华共收集到几千封侨批。“我觉得侨批研究要深入下去,一定要从它的内容上下功夫,所以我就努力地去找有内容的侨批,凡是有内容的侨批,我们一封都不放过。在买回来的这一麻袋侨批中,我发现了一套日占时期寄日本军票的侨批,因为来回批一整套更是少而又少,十分罕见。”沈建华说。

  如今,侨批随着时代的更迭,其实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近些年来,沈建华在侨批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侨批的解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要把侨批文化深入研究下去,就要注重侨批内容的解读,不能只表面化,解读侨批信件的内容,才能真正了解侨乡、侨居国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社会人文、文化、生活习惯,这些都很重要,除了要保护好这些侨批,还要把它深入研究,解读出来。”沈建华告诉记者,2010年5月,她和爱人徐名文根据400多封侨批写成的《侨批例话》一书出版,书中很多内容都是真实的原始记录。2016年,沈建华又根据180多封侨批的内容写成《侨批情节》一书,为读者解读了侨批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信息。

发表日期:2023年06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