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鹅决定走出南极

企鹅决定走出南极


2023-09-07 00:55:00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

当C端缺乏烈火烹油的大故事,B端就成了理解大厂战略的最佳窗口。

 

站在腾讯滨海大厦27层的窗口,可以望见周遭星罗棋布的高楼,清幽的深圳大学校园,以及数公里之外的南山公园,若将视线放得更长,可以隐约望见大海,前提是目光要足够聚焦。

 

《中国企业家》杂志与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在这里的话题,就从“聚焦”开始。

腾讯CSIG面临的竞争环境过去两年发生了巨变:他们必须直面阿里云更凶猛的攻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百度、字节等巨头相继入局,to B在受到冲击的前沿;华为也在芯片断供消费者业务遇挫后,重兵押注企业级业务;而对腾讯云近年来的发展,外界亦褒贬不一。

 

作为腾讯6大事业群之一,CSIG诞生于2018年腾讯“930大变革”,是其转向产业互联网的主力。5年前,CSIG成立之初,汤道生就成为此板块负责人。

 

对腾讯与对汤道生本人而言,都需要完成一次告别。习惯于生活在南极大陆的企鹅,在独特自然环境中构筑起坚固的to C“大本营”。CSIG的任务是帮这只企鹅走出南极。难度可想而知——等于让一个生物体快速完成一次进化。

 

5年过去了,CSIG目前有1万多名员工,400多款产品,在音视频、数据库、安全、金融云等方面,都斩获了一定市场份额。如果它是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已算站稳了脚跟。

 

可遇到的困难几乎也是同等的。大公司内部一向以结果、战功说话,近两年,大厂强调利润转正,这让CSIG压力大增,市场开拓期不计成本的试错与投入看似要终结了。

 

“地主家”都要经常看看有多少余粮了。

 

2021年和2022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中国互联网大公司,市值腰斩,营收和利润增长滑落至个位数,腾讯在2022年曾连续3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阿里更是连续下降了6个季度。

 

大厂“降本增效”砍向了各自“只花钱,不赚钱”的部门和项目。2023年上半年,阿里减员1.1万人,腾讯减员3933人。减员背后是战略调整,to B业务往往放置到最高战略位置,成为“全村”的 新希望 。

 

张勇即将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专职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任正非亲自为华为成立的20余个军团打气,这些军团分布在煤矿、数据中心能源、智慧公路等领域;马化腾在2022年内部员工大会上,鼓励汤道生不要在乎外界对于腾讯云的排名,“无所谓!我们不着急,千万不要上当”。

 

产业互联网这5年,新入局的互联网大厂最初难以抛弃流量思维,嘴里喊着要尊重每一个垂直行业的“know how”,一出手却难免带着跑马圈地的杀气,直到今天,才逐渐真正理解到to B逻辑的本质。

 

这是无法绕过的弯路,如果你将今天总结的所有经验与教训装订成册放到昨天的它们面前,它们也必须从坑里爬出来,从诱惑中闯出来,才能读懂。

 

到2023年,金蝶已成立三十周年,用友已成立三十五周年,中国第一代to B服务者都年过而立,而过去5年to B市场变化之剧烈,让它们都深感超过了之前漫长岁月中所遭遇的冲击。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平台级服务(PaaS)和软件级服务(SaaS)均面临来自技术侧与需求侧的新挑战,甚至原有分层体系架构,也在融合演化。

 

就体量而言,腾讯比它们庞大很多,也没有历史包袱,可是五岁的CSIG,如何面对自己的成人礼?

 

2022年5月,CSIG启动了自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变革,由强调收入规模,转向强调收入质量,向高风险、亏损的、不适合自己的业务说“不”,拒绝虚胖与虚假繁荣。一年之后,当你撕开看它的思考、变阵与痛苦,可以从中找到“何为to B”的一个参照答案。

 

从本文中你可以找到如下问题的“腾讯式解答”:

 

1.为什么总集成商项目对to B转型而言是甜蜜的毒药?

 

2.从加法到减法,对组织的挑战在哪里?

 

3.to B与to C之间怎样打通看似不可逾越的基因天堑?同一集团体系下两种类型业务是否有共同的文化基座?

 

4.to B产品的行业know how如何建立?怎样判断哪些做哪些不做?

 

5.作为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如何面对中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

 

腾讯提供的并非标准答案,或许这些答案,在腾讯内部也仍在变化中。

 

增肥

 

汤道生曾在2021年说过,腾讯不会造车。如今,他告诉《中国企业家》,腾讯拒绝卖冰箱。

 

腾讯怎么会卖冰箱?他指的是2022年以前CSIG做总集成商的经历。

 

CSIG一度扮演过总集成商的角色,总集成商本质为项目管理,大干快上,标的往往有数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能带来可观营收。不过,它最后可能从一个“智慧城市”变成人力资源项目,因为需要对接的人和流程实在太多。

 

“早期也许超过一半的项目都是集成的产品,而且千奇百怪。”汤道生回忆。以短信服务产品为例,这是商家客户刚需,可实际上这是运营商的产品,云厂商打包卖给了商家,只能拿很薄的利润。类似项目诱惑在于,计收数字很好看,动辄就有一两千万。

 

短信服务业务没有任何壁垒,客户从这一家转去另外一家很容易。可以用另一条产品线作比较,售出价值数百万的自研数据库,收入看似不及短信业务,不过一旦做好产品,赢得客户信任,有重要的业务跑在数据库上,客户就不会轻易切换。

 

但鼓励什么就得到什么,之前的机制更倾向于规模增长,一线业务销售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就会大量集成第三方的产品。一段时间里,CSIG变成了一个转售商,与商场卖东西没什么差异,哪里有货买进来,然后集成赚一个小毛利卖出去,后续服务还必须跟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运营,搞不好就导致亏损,即使亏损了客户还不一定满意。

 

这让CSIG的前(销售)中(产品)后端(研发)业务陷入了扯皮、内耗。做产研的团队,由于没有很好的市场反馈,做出的产品不一定满足市场需要;销售则只顾自己的KPI,并不在意卖腾讯自研产品还是集成其他品牌的产品。

 

汤道生意识到,管理to B团队,如果不同板块目标不一致,规则不是一环扣一环,效率就非常低,甚至内耗严重,这与他此前做to C业务完全不同。

 

他是腾讯总办中纯技术派出身的管理者,曾全面管理QQ,当时只要几百个人就可以完成全流程工作。to B不同之处在于,非常强调整个体系的协同。CSIG有1万多人,需要多个角色联动,能够站位一致、信息同步,某一个团队更新产品功能,其他团队都要马上知道这些变化,对信息流通要求高很多。

 

其实总集成商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可是陷入与阿里云近身肉搏的腾讯云,也卷入了规模游戏——先吃下市场,然后再消化分解,这如同to C领域“补贴大战”的新版本。

 

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回忆,前期腾讯担任总集成商角色,是因为有些客户希望有厂商站出来成为这样的角色,最后,大家坐在一起商量,既然腾讯你最大,那就你兜底吧。

 

不能全面否认前期做总集成商的价值,彼时客户都面临要不要上云的问题,此时站出来振臂高呼“来,咱们干一下试试吧!”确实能对客户产生吸引力。

 

减脂

 

如今不再以集成项目为主,需要极大决心。CSIG高管回归了一个常识:全世界to B做得好的公司,没有一家是靠系统集成做大的。

 

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比它真正落地要早得多。

 

首先包括汤道生、邱跃鹏、腾讯政企业务总裁李强等在内的核心高管,需要达成共识——争来一个虚胖的市场繁荣,总有一天会发现,身体肯定不健康,会越跑越慢,“负重前行,讲起来挺好听,好像很激励人心,实际是不对的。”汤道生说。

 

CSIG把升级战略称为“瘦身”“减脂”,宁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虚胖”。内部确立了“80%是自研产品,剩下的20%在合理情况下引入第三方”的目标。

 

“减脂”目的是“增肌”,追求规模数字的集成项目,最终留下来价值不够,而被集成做自己的产品,则可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江湖上一直的封神传说就是“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回归产品正是其最擅长的。由此可见,所谓“走出舒适区”并非简单的与过去割裂,有时也需要用自己最舒适的工具在不舒适的区域作战。

 

对用户需求理解、交互体验、稳定运营心得等C端心法可以用在to B产品中,凭借微信、QQ、游戏磨炼出来的云、通讯、安全、数据管理等,精心打磨后变成对外的产品。

 

除了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办公三杰”外,CSIG不少产品都能在单独赛道数一数二。例如,腾讯企点是国内占有率第一的CRM应用;腾讯自研数据库TDSQL在几个月前打破了世界纪录;零信任安全管理系统iOA,是国内首个突破百万终端的相关产品。

 

腾讯还把自己开发的工具也拿了出来,如帮助程序员代码管理和研发的CODING DevOps、TAPD,帮助设计师、产品、研发协作的设计协作平台CoDesign……

 

从2022年6月开始,CSIG正式将团队“往回拉”,不只关注收入数字,开始强调自研产品的占比,调整KPI结构,比如自研产品算KPI,转售的就不能全算,甚至不算KPI。

 

“今年,我们再进一步在考核上进行优化,例如短信收入不能百分之百予以计收,要再打个折,让销售清楚,卖重要、核心资源产品,价值要比转售第三方产品高,这样大家才会把精力放在积分表最大的地方。”汤道生说。

 

同时,还需要通过绩效牵引团队去聚焦自研产品,让产研、售后服务、销售都聚焦到CSIG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业务”。

 

数字是精准的,也具有迷惑性,只有把一个数字拆下去,从不同维度看数字的结构,才能知道具体业务是否健康。

 

这种调整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排名与市场份额。汤道生认为:“阶段性第一、第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还是很清晰地认知业务发展的核心在哪里,怎么稳定、一步步地前行。”他称利润是检验产品最重要的指标,猛烈的收入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利润,必须做对客户真正产生独特价值、做对的事情才会有利润。

 

放弃做集成后,收入数据短期内并不好看。从近期各调研公司公布数据来看,腾讯云市场份额和排名也在后面。国内公有云市场,它从第二跌到了第三,甚至也有人把它排到了第四。

 

“虽然做集成商在名义上数字很好看,可很多都是毛损毛亏的业务,实际上是没用的,还是要看产品来决胜。今年汤道生想清楚了这一点,也顺势做了较大调整。”马化腾在2022年底的员工大会上认同CSIG的调整,他认为做好产品,然后扮演被集成的角色,才是腾讯要长期做的事情。

 

腾讯在空降高管方面比较谨慎,但也需要能带来外部视角的关键先生。2021年,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空降,出任腾讯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被腾讯内部视为“打硬仗”的角色。在SAP期间,他拿下来不少官方与工业领域的大单子。

 

李强来之前,腾讯政企业务差强人意。互联网大公司最初投身to B领域,往往觉得自己特殊,尤其带着资本与技术团队涌入时,更容易觉得自己是赋能者,其实这是一个大错觉。

 

to B只是一个粗粝的分类,向下还有小B企业(行业)和大B企业(行业),做小B客户的经验,不能复制到大B客户(包括官方)上。过去多数云厂商,把小B到大B的市场切换,理解为在细分市场的扩张,如此很容易撞在看不见的铁壁上。

 

2021年起,CSIG分别在政务、工业、能源、地产、文旅等细分领域设立专属团队,意图是深入各个行业一线帮助客户解决深层次业务问题。2022年7月,CSIG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总裁,全面负责行业团队管理和区域业务拓展。2023年年中,李强分管腾讯云的产业生态业务,由此形成了行业、区域、生态三位一体客户服务体系。

内部人评价李强干练,有方法论。他总结政企线策略是行业深耕,区域下沉,生态繁荣。行业深耕意味着并不是找客户,而是找客户的痛点。进行业务扩张时,李强从外部招募了大量的行业专家,与现有技术人员融合在一起。他尝试将SAP的打法与腾讯的产品文化相结合,换个思路或许可以有新突破。

 

进化

 

所有力图转型的公司,都会受到“基因论”的质疑。从“930大变革”之后,基因论如同腾讯随身携带的标靶。任何时候你想评价其to B业务的成败,都可以端起枪来瞄准它扣动扳机。

 

那腾讯有没有to B的基因?汤道生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如果你相信基因,也更应该相信进化。

 

很多人都忽视了腾讯第一桶金也来自to B业务。

 

腾讯第一单业务发生在石家庄,“在做QQ之前是做网络寻呼,就是寻呼台,当时给河北电信126127 BB机台开发网络寻呼系统”。当时,马化腾跑了四趟石家庄,赚了20万元。靠这笔钱,腾讯才开始做QQ。

 

2000年,腾讯又陷入生死挣扎,账户资金只剩1万多元。关键时刻,马化腾与深圳移动签订“即时通——移动OICQ”业务试运行协议。5个月后, 中国移动 开始全面复制该模式。与移动合作3年,腾讯收获3亿元纯利润,彻底渡过难关。

 

2003年7月,腾讯做了一款企业级IM产品,RTX(腾讯通)。RTX前身为BQQ(Business QQ),作为企业级即时通信平台,帮助人们通过文本消息、文件传输、直接语音或视频的形式满足不同办公环境下的沟通需求。

 

2010年腾讯正式对外提供云服务,开放平台接入首批应用。云之于to B,如同流量之于to C。在云的基础上,才会有“930大变革”,才会长出CSIG。

CSIG主要部分脱胎于原SNG(社交网络事业群)旗下的腾讯云业务,还包括原SNG的音视频、优图AI实验室,以及原CDG(企业发展事业群)智慧零售,原MIG( 移动互联 网事业群)的地图、安全等。成立CSIG为腾讯历史上第一次将to B业务单元化,分散在各事业群下的to B业务获得统一接口。

 

在汤道生看来,腾讯to B业务进化到今天也算水到渠成,背后驱动的内因则是生存本能以及外部需求。亚马逊旗下to B业务AWS(亚马逊云科技)的诞生也基于此。

 

这一路径并不算独特,阿里与百度在创业之初,也都从to B开始,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在获得资本的加持之后,才在to C领域扩张。

 

作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最初为了应对每年“黑色星期五”巨大访问量大量购买服务器。可每年“大考”只有一次,多余的服务器平时派不上用场,还得支付高额的维护费用。贝佐斯想到“何不把这些服务器租给其他公司?这样还能获得收益”。AWS就此诞生。

 

AWS再造了一个亚马逊,到2022财年,亚马逊全年442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中,40.5%由AWS实现;AWS 2022财年营业利润为228亿美元,亚马逊营业利润仅为122亿美元,这意味着AWS弥补了亚马逊整体的亏损窟窿。

 

看起来,to B的生意,曾以to C为主的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做好。

 

腾讯“930大变革”后第一份财报,即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尽管云服务依旧与支付一起算作“其他业务”,可历史上腾讯首次公布了云服务的营收情况。腾讯云团队形容那种感觉是,“几年默默无闻,但女神不仅在看你,并且叫出了你的名字”。

 

2022财年,腾讯实现营收5545.52亿元,同比出现1%的下滑。不过,灯光再次打在腾讯to B业务(包括 金融科技 与企业服务)板块上,其全年营收达到1771亿元,是四大板块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业务,同时首次超越“现金牛”游戏业务,成为第一大业务。

 

第一性原理

 

接手CSIG后,汤道生自己也需要不断进化。

 

他推崇第一性原理,此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后来因为埃隆马斯克对第一性原理的推崇,在国内企业界也颇为流行。

 

汤道生并非跟风,他从实用性出发,认为第一性原理最能帮助自己完成打通to B到to C的逻辑,即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业务需求点在哪?价值点在哪?到底怎么去聚拢相关的资源?怎样让成本有意义?

 

第一性原理很快就用于解决现实的棘手问题:公有云在2014年至2020年高速发展,可高增长之下问题也逐渐显现,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以及运营商云陷入团战。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资源消耗战。

 

汤道生花费很长时间思考公有云供应链问题,表面的热闹背后,还是成本拆解与效率的问题。“以成本为先导,能不能再降降?”他用第一性原理问自己,也问团队。工程师的背景帮助他在拆解过程中,可以下沉到每个细枝末节,更多地从产品本身去解题。

 

在PaaS产品上,例如数据库产品,做得够可靠、稳定,成本够低,存储高密度可以高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有较好的ROI(产出比),这都是极为硬核,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比如,数据仓领域,腾讯要建立“湖仓一体”的能力,而(数据)湖和(数据)仓在很多客户需求里是分开的,要是能够把它变一体,存储成本就会减少,甚至带宽的要求可能也会降低。

 

第一性原理的作用之一,是从狂飙突进中,嗅到变革的机会点,或是危机的前兆。

 

按照汤道生的理解,to B领域单品肯定也可以做到几十亿元的营收规模,十个产品就几百亿,当然,这可能是一个10年、20年不断爬坡的过程。

 

回到第一性原理思考,就容易解答一个问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其实这是困扰所有大厂的难题,阿里近期的大分拆,就是对此题的一种解法。

 

将时间回调,从3Q大战之后,腾讯重新梳理自己的能力,将开放以及连接等能力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2009年,马化腾曾告诉下属,“腾讯的梦想不是想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受人尊重的公司”。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2011年的腾讯诊断会上说,腾讯有点“强迫症”——在许多年的发展中,它一直想扮演一个服务员角色,想要取悦用户,希望把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

 

之后腾讯努力克制自己对边界扩张的冲动,它最喜欢的表述是将“半条命交给伙伴”。在to B业务中,这一基本盘没有变化,如其依然强调连接:做好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助手。如它依托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以及CSIG在安全、教育、智慧交通等方面的产品,按照汤道生的逻辑,做to B生意,实质也是to C生意,帮助客户找到更多消费者。

 

邱跃鹏也坚持这种边界:“没有东西是完美的,就像组织结构,创新的组织结构和军事化管理的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结构从雷达图看全都是长板。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是有取舍的。”

 

某些产品则在“必须去做”的边界内,如腾讯会议。这是CSIG的明星产品,这款产品秉承了腾讯产品的一贯风格——简洁,长期以来主界面只有4个按钮,推出4年,腾讯会议的用户数超过了3亿。

 

这款产品出现之后,用户从to C的视角会关注它的“腾讯”背景,会关注日活用户和总用户,其实它本质上还是一款SaaS产品,付费率和续订率才是核心。

 

2023年4月,腾讯会议宣布调整免费版能力,并推出全新升级的会员服务及企业版服务。这款产品是基于腾讯音视频能力的延伸,自然开花的一个结果。

 

但即使是这样一款爆款产品,也有自己的边界,如腾讯会议今天不做硬件,以后也不会做硬件,而是会开放给硬件厂商或者其他ICT厂商做集成。

 

大模型

 

对于所有科技企业来说,2023年绕不开的变化就是大模型。毫无意外,腾讯也高度关注、重度投入大模型。

 

与其他大厂不同,它并没有着急先推出通用大模型,而将发力点选在了CSIG,更注重在行业侧的应用。

 

6月,腾讯云发布了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依托腾讯云TI平台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为客户提供MaaS(Model-as-a-Service)一站式服务,助力客户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

汤道生认为,通用大模型可以在100个场景中,解决70%~80%的问题,但未必能100%满足企业某个场景的需求。

 

在他的观念中,企业如果基于行业大模型,再加上自身数据进行精调,可以建构专属模型,打造出高可用的智能服务。而且模型参数比通用大模型少,训练和推理的成本更低,模型优化也更容易。

 

同时,行业大模型和模型开发工具,也可以通过私有化部署、权限管控和数据加密等方式,防止模型训练和使用带来企业敏感数据的外泄。

 

另外,大模型落地过程,还需要经过算法构建、模型部署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模型后续还需要不断地迭代调优,这需要用到系统化、工程化的工具。

 

MaaS是在IaaS、PaaS、SaaS之后提出的新概念,在这套MaaS方案里,腾讯不仅提供了通用大模型叠加行业数据再次加工的行业大模型,也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平台——腾讯云TI平台。

 

企业场景对大模型产出的结果,比C端用户聊天严格得多,只买一个大模型远远不够,还需要把模型根据自己的数据不断迭代优化,也要额外关注数据安全等诸多问题,只有模型,没有工具远远不够。

 

这与腾讯今天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思考逻辑一致:再好的技术,都应该放到客户真实的场景中考虑,要在客户体系中真能起作用。同时也要能够针对某一个应用场景,考虑整体配套设施,很清晰地看到大模型比传统方式的ROI更好,可以实现总体降本增效。

 

汤道生强调,现阶段,产业场景是大模型最佳练兵场。对于大模型的现状,他认为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

 

“当时大家都说,互联网是很有前景的技术突破,未来会产生很大价值。90年代的互联网市场也是遍地开花,各种企业有各种尝试,但很多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其实不多。”

 

他还建议,企业管理者必须务实看待大模型技术,先聚焦在某些具体场景的应用。虽然他个人对行业大模型的长期价值非常看好,但建议大家要避免一拥而上,“新技术应用落地肯定需要时间去探索与优化”。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在一家公司内部,to C基因与to B基因有何不同,是观察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常被提及的外显文化特征是,前者上班可以穿T恤而后者多穿西装。

 

不过实际上,对一家公司来说,如果不准备分拆,文化基座需要保持高度一致性。

 

腾讯是一家更具温情的公司,还是一家充满狼性的公司?从不同的角度看能得出不同的观感,这都是硬币不可缺少的一面。

 

它以对员工的关怀和信任著称。员工报销最快只要3天就可以收到垫款,先付后审;工作满2年的员工,以北京为例,最高可以获得70万元的首套房免息借款,分6年还清;每逢儿童节,公司还会组织亲子书法、露营等活动,发放儿童乐园门票……

但与之对应的,是其严苛的晋升制度。

 

晋升时,员工要面对数位来自不同部门的评委面评,由评委打分。曾经有员工P8晋升P9,面试了8次都没成功,原因是他不会“说”,很难让陌生的评委理解自己的工作。

 

当前它也尝试下放权力。

 

2022年6月,腾讯开始将9~11级(基层)员工的晋升权逐步授权至部门和所在业务线,让每个部门“人、事、权”做到统一。“让一线团队获得更大自主权,才能立更多的战功。”一位腾讯基层组长告诉《中国企业家》。

 

2022年4月,马化腾、刘炽平与集团一众中干召开了战略管理会。马化腾在会上提出,每个GM(总经理)都应是公司的小CEO,应该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管理业务。

 

CEO意味着要对结果负责。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2008年加入腾讯,主要负责金融云业务。2017年至2019年,腾讯金融云瞄准银行大客户开发,先后拿下几大国有银行、多家商业银行的业务。

 

尽管有战功,每年做战略汇报时,胡依然要极为认真准备,说清楚明年希望做到什么地步,要多少资源,以此规划下一年的业务情况,反过来看需要投入的人要多少。“有点像向投资人路演。”胡利明说。

 

腾讯内部提倡员工发挥主人翁思想,要有自驱力与小CEO精神。它以“赛马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创新著称,从微信到QQ空间,都由小团队将带有实验性质的产品推成主力产品,这种制度文化也从C端延续到了B端。

 

管理层需要尽量减少对业务一线的打扰,以腾讯CSIG产品技术委员会为例,邱跃鹏将其比喻为镜子,每个产品过来照一下,看看哪里还有不足,怎么去改进提高自己。“镜子”最好不要直接干预一线。

 

做to B产品需要建立产品能力、市场影响力,配套生态,关注财务指标,需要建立标准,这需要依赖业务一线的判读。长期浸润在to B环境中的企业家对此可能有深刻同感。2013年华为决策机制发生了大变化,这一年华为年度干部工作会议上,任正非明确要求,公司管控目标要逐步从高度的中央集权向有限的分权转变,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将之称为“有序的冗余的环境”:在冗余的情况下,在失控和受控的边缘进行的管理机制。

 

腾讯CSIG建立了一项名为“大哥团”的Open Day活动。活动唯一要求是,中层与基层管理干部不能在场。

 

活动举办时,汤道生与CSIG的副总裁们,会直接和一线员工对谈,有时候,活动还会直播出去。有些问题只能他们来解决,如产品与交付的员工之间扯皮,产品降价,交付都不知道,让客户投诉了,能否建立一个相应的流程?哪个业务线跨部门合作有难度,推不动了,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等等。

 

2012年马化腾提出的“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其中关于创新度,他认为,创意研发并非创新源头,如果一个企业已成长为生物型组织,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和需求度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

 

腾讯希望CEO的观念能够下沉,就算是基层干部,比如组长,也要既当好业务员,也要当好CEO。

 

成为小CEO是一种比喻。高速增长时期,业务的高速增长会让一些人产生幻觉,但当增速放缓,从高管到员工,都需要对自己的责任与能力进行重新评估。

 

汤道生已经是10万腾讯员工最塔尖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是腾讯总办成员之一,和其他14名高管决定着中国最高市值互联网公司的重大战略。与腾讯其他核心高管一样,他早已财务自由,可依然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驱动他的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汤道生停顿了一下,说“我想想”。“还是成就感吧。”他说。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答案略显官方,不过考虑到他做的是一件在腾讯内部最需要成为“时间的朋友”的事,而给“长期”加一个后缀,往往就是“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任何短期激励确实都不如成就感更具支撑性。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