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频共振” 爱心“髓”缘接力

汕头“95后”兄弟俩时隔3年先后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兄弟“同频共振” 爱心“髓”缘接力 汕头市 图1张
  连旭彬(右)兄弟合影。

  3年前,来自汕头潮南区的弟弟连旭耿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近日,哥哥连旭彬接过弟弟的爱心接力棒,也顺利完成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亲兄弟俩“同频共振”的爱心选择,成就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一段佳话,他们也成为广东省第一对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兄弟

  为患者带去重生希望

  9月1日,连旭彬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也成为全国第15944例、广东省第17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了与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赛跑,运送造血干细胞的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在当天下午5时左右,赶在大范围暴风雨来临之前,携带着这袋“生命种子”搭乘飞机安全送达患者所在的医院,为对方带去重生的希望。

  今年5月,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10个位点全部相合后,连旭彬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6月份来到广州工作,连旭彬在弟弟的陪同下在广州完成捐献前的健康体检。为提升身体素质,他每周都会定期运动,保持饮食和作息规律。“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来说只是出了一份小小的力,希望得到捐献的人能够康复,摆脱病魔的折磨。”连旭彬表示,让对方看到生命的希望,对于他来说是难忘的经历,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连旭彬告诉记者,在东莞读大学时,学校对面就是血站的捐血中心,他和舍友会定期去献血。2018年,他通过血站工作人员的介绍,在一次献血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没有付出很多,却能帮助他人,我想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连旭彬坚定地说。

  家风传承兄弟俩献出“生命的种子”

  连旭彬并不是家里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年前,2020年8月31日,他的弟弟小耿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全国第10119例、广东省第9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身为临床医学专业的连旭耿,目前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规培生,他深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2017年12月,刚读大一的连旭耿在学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就填好了登记表,加入中华骨髓库。2020年6月,连旭耿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患儿初次配型相合,并且是全相合。同年8月31日,连旭耿在志愿者及家人的陪同下,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白血病患者和捐献者非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在家人支持下,连旭彬、连旭耿兄弟俩在3年间分别献出“生命的种子”。“髓缘”以“兄弟连”的方式到来,看似是一种概率上的巧合,但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这与兄弟俩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连旭彬告诉记者,母亲经常教育他们兄弟俩要在生活中做善良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为此,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来,让更多的患者能匹配上,得到生命的延续。

  捐献造干细胞意义重大

  省红十字会系统自2001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截至今年9月1日,广东报名入库志愿捐献者超过14万人,已成功捐献1715例。广东以占中华骨髓库4%的库容量实现全国11%的捐献数,捐献总数和库容使用率均居全国第一,为挽救患者生命发挥积极作用。自2006年汕头启动捐献工作以来,在汕头报名入库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两千多人,已成功捐献21例。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很多疾病治疗都有重大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髓移植科副主任邢学仰表示,随着移植技术不断发展,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都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来治疗,帮助患者重新回归健康生活,这对患者家庭和社会来说意义重大。而在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中,只需要采集一个可再生的干细胞资源,一次采集量一般为100至200毫升,这对捐献者的身体健康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记者也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了解到,该院已具备造血干细胞采集资质,将于本月开始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这也意味着今后粤东地区匹配成功的志愿者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既降低捐献志愿者的顾虑,又缩小病患家庭的等待时长及医疗风险。

作者:李德鹏

发表日期:2023年09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