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中国企业全球化20年,一个船长与海的故事
▼
李东生:中国企业全球化20年,一个船长与海的故事
2023-09-17 09:00:00 来源:福布斯中国作者:
TCL,这家成立40余年的企业在中国的大众视野中正由“为人熟知”变得“难以定义”。李东生作为这支庞大“舰队”的掌舵人,正在寻找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段“航路”。
1945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按照美国承诺支持的规则和体系运行。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一体化。此举促进增长,也创造了队伍庞大的跨国公司群体,并帮助东西方在冷战之后,基于商业快速建立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如今,这一体系变得岌岌可危。各国竞相推出的补贴与本土贸易保护政策,将制造业从盟友和竞争对手处吸走。
旧体系崩塌的苗头始于2009年。彼时,全球金融危机刚过,美国对自身问题应接不暇,降低其维护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兴趣”;2021年,拜登上台后放弃了自由市场规则转向激进的产业政策,最终导致这一次全球化思潮的剧烈回缩。
今年,当张忠谋在台积电美国落厂奠基仪式中无奈地说出“全球化已死”时,标志着“零和思维”时代的开启。但对于李东生而言,如何审视新的危机,进而探索出一种增量成长的可能性,或许将成为中国企业在“逆全球化时代”的解药良方。
李东生执掌TCL以来,带着他的“好运气”穿越了3场风暴。第一次是1993年,刚转型彩电业务的TCL就被卷入中国商业历史上最早的电子产品“价格战”。这场“战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战略与竞争方式的底层逻辑。而后,从冰箱、空调、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相似的剧情反复上演。在这场风暴中,李东生也验证了“分公司销售”这一创新模式,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将“地方性产品”快速铺满全国并构建强品牌价值的实验。
1999年,TCL 进军越南市场,国际化起航
第二次是2004年,TCL收购法国彩电巨头汤姆逊(Thomson)与欧洲手机制造商阿尔卡特(Alcatel)。这一次,李东生虽然定义了中国制造业全球化扩张的航程起点,但在此后两年里,连续的巨额亏损也让TCL盘亘于破产边缘,经历一轮又一轮重组、裁员。钝刀割肉般的“痛楚”过后,这艘大船才艰难地驶入正轨。这次有预谋的“冲入风暴”,也奠定了TCL此后20年海外市场的基本盘。
2004年,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开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先河
李东生的第三次风暴始于2017年,当时收入破千亿的TCL净利润仅20亿出头,而相同收入规模的友商,盈利能力均是TCL的7倍有余。当一个组织增长接近天花板,风险往往来自于内部。虽然这些挑战本身,并不比前两次严峻,至少企业短期生存还没有遭受挑战,但李东生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他需要将拖累经营效率的业务出清,同时通过业务拆分让TCL重新找回“焦点”。作为一个商业组织,为避免“老化”TCL还需要找到方法,构建新的增长引擎。
更重要的是,在李东生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之时,问题同时暴露在媒体、员工、股民和用户面前。期间,TCL共剥离了100多家下属企业,并对有一定经营价值和竞争力的子公司进行重组。也是在这一时期,李东生通过收购中环集团,跨入新能源光伏领域。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TCL与危机的关系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被卷入风暴,到主动穿越风暴,再到后来直面内心创造一场风暴,李东生也在这40年间,完成了从创业者到企业家,再到商业思想家的升维。
时至今日,在三场风暴的塑造下,全球市场1,000亿智能终端业务收入、657亿半导体显示业务收入以及670亿新能源光伏业务收入构成了TCL商业版图的大致面貌。这位“船长”站在甲板上,凝视着远处的海平面。此时,他需要思考一个新问题——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站在哪里?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东生谈到,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与重构,由广域的全球化向区域化、本地化方向发展。现在,“不确定”已经成为常态,为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国企业要将全球化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工业能力。
今年8月,在与福布斯中国的对话中,李东生依然强调:“全球化仍然是大趋势,但也必然会出现全新的模式,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市场的高度来通盘考虑问题,而不只是站在中国这个单一市场上。同时,中国企业要提升全球化的运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加强产能和供应链的布局,突破全球化发展的“天花板”,真正实现跨国经营。这是全球环境变化对中国企业的全新要求,也是重新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时间节点。”
李东生是一部未完待续的中国当代商业史。他参与或目睹了中国绝大多数标志性的商业社会变革,与技术驱动的产业浪潮;他带领下的TCL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向高价值领域突围的缩影,也是时代变革下的探路者。这家公司未来让人充满想象的地方在于,它所探寻的中国制造业边界,以及不同视角下被重构的中国制造与全球化新故事。
如今,TCL即将驶入新的风暴,或许与前三场都不太相同,这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所创造的危机。从某种层面上讲,李东生需要从文化差异出发找到各个国家、众多消费者以及TCL全球员工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发现一种中国叙事范式的跨国企业文化。
福布斯中文版杂志8-9月刊封面人物 李东生
01.过去中国是推动全球化的原动力,未来也是
“大约在1995年,关贸总协定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全球化的进程随之加速。在这一进程中,制造业扮演了全球化发展先锋的角色,即实业率先迈向全球化的道路。”李东生回忆道,当时西方国家有着强大的经济竞争力,能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让这些发达国家的优势工业能够迅速渗透。
中国在加入WTO后参与到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最初,全球化对国内的产业冲击很大。我记得,外资进入中国之后,很多中国企业就马上被冲垮了。以电视机为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电视机品牌几乎垄断中国市场,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一种变革。”他说道。
二十多年来,在WTO规则的影响下,全球各国降低关税,鼓励投资和贸易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革及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据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过去二十多年,全球经济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时至2019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
比尔盖茨曾说:“中国崛起,才是世界的巨大胜利!”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抓住时代的机遇,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开始大量出口,对外贸易顺差也越来越大。
李东生强调:“现在,中国制造在全球工业产量占比已超30%,这是20多年前不可想象的。”TCL也在这段时间将电视、面板、光伏硅片的市场份额推至全球前列。
在今年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50强”榜单中,上榜企业的海外收入平均上升41%。疫情、地缘政治等风险成为了这些公司全球竞争力升级的“垫脚石”。
02.全球化的终局是另一维度的“本土化”
面对全球化的巨大改变,李东生坦言,未来WTO的规则、全球经济格局、全球投资贸易体系等都被会被重构。对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应对之道——以本土化推动全球化,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应积极融入当地,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贡献,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赋能当地产业,同时构建产业生态,与全球合作伙伴合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目前,TCL智能终端业务60%的销售来自海外市场,并在越南、波兰、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家建立了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半导体显示方面,TCL华星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液晶显示模组工厂,总投入约30亿元人民币;新能源光伏方面,TCL中环通过参股的合资企业Maxeon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地建立了光伏电池和组件工厂,该公司计划将在沙特建立光伏单晶和晶片工厂,以扩大当地的光伏产能。
“向全球输出工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输出产品。打造本地经营网络和供应链,在支持海外业务拓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特别在最近十年,这种商业模式不断被强化。”李东生对福布斯中国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事实上,李东生的经验与路径也正被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反向验证。今年,福布斯中国在对外资公司在华经营情况的调研和统计中发现,过去3年外资公司的本土化2.0亦是他们的经营主旋律。一方面,越来越多中国本土CEO开始主导外资公司的在华业务,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过去3年外资公司在华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主要集中于电动车与光伏相关产业。
中国工业能力的输出,在外资企业高管人事变动中体现的更为直观。今年4月,特斯拉中国CEO朱晓彤升任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成为了这家公司最重要的高管之一,并着手推进特斯拉在墨西哥超级工厂的建设投产。
从某方面看,特斯拉与TCL正跨入同一条河流。在节能减碳、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对光伏产业需求的增长也随之加快,而这些需求不可能完全依靠中国的生产出口,所以多数国家都提出在本国发展光伏产业的计划。“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全球业务的拓展,这些机会将被其他国家抢去。”李东生说道。
至于全球化的终局,李东生倾向于认为:“长期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拥有效率、规模、供应链等核心竞争优势;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拥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等综合优势。所以,未来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将依然保持在国内。但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要积极布局全球化,来维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03.治愈“逆全球化”恐惧症候群
逆全球化对中国来讲很容易造成一种“应激性”的恐惧,并且还会以“群体性”的社会表征出现。或许因为过去20年中国本土制造业的勃兴创造了一代人的红利,而后,当看见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所引发的贫富差距扩大,便惯性地将制造业外迁当做一种负面消息。
事实上,逆全球化或许只是全球化走向下一阶段的“小调整”,未来,新的增长逻辑将会被创造,只是大家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对此,李东生强调:“首先,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化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效率,近代文明、科技、工业都是通过全球化的途径进行传播,从而推动了世界的互通和发展。今天,全球化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但全球化的模式和路径可以改变。”他继续说道,过去,全球化强调的是效率,所有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二十年前,中国刚加入WTO,我在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时发现,西方的学者、官方领导人都在试图说服中国打开国门。但今天,这一角色已经转由中国来扮演,这意味着全球化的模式已经彻底改变,规则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规则如何改变,企业家无法预判。但在全球员工的文化与价值差异下所需的组织能力,会成为这些跨国企业最眼前的考验。
如今,李东生将一部分时间放在了对东西方文明源流的研读,来探寻全球化变局的更深层次原因。但他所寻觅到的答案更多指向“经营”之外。他说,过去自己一直读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书,这两年开始关注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其目的是试图从中看清和思考当前世界的变化、中国的变化和东西方之间关系的变化,同时探寻未来全球地缘政治发展中的新趋势,以及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将面对的问题和风险。
“如果环境的变化是在原有的逻辑和方法论下产生的变化,包括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等框架,对于企业家来讲,我觉得基本上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因为只要跟上趋势就好了。但是,如今全球化发展的逻辑已经跳出了框架。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还是疫情,都是世界突变的重要因素,也是逆全球化的催化剂。”
李东生需要找到企业经营的东西方兼容之道。
他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产生,从根源上讲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都是全球经济最强的国家。但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而推动近代西方快速发展的根源就包括——哲学。“哲学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大力激励科学和创新,背后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撑。”
反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未能系统地产生科学,我们的发明都是随机的、分布的、经验的,而不是理论的。所以,缺少科学是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东生认为:“虽然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明和发展路径,思维观念和逻辑也截然不同,但仍然有很多共通之处。我相信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存在的,正如很多事物、观念都已经有了共识,或许现在还无法互相理解,但文明和观念都是可以被改变的,未来世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共通点,这才是正道。”
李东生相信,人类的智慧、社会自然的力量将推动全世界走向同一个方向,人类一定要携手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后记:
王小波《老人与海》的书评中写到: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当我们与李东生谈及如今的状态和与限度相关问题时,他表示:“我现在很好,也很清醒,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也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当然,我也早已有了觉悟。”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对话李东生的内容节选:
福布斯中国:能否简单介绍一下TCL目前的商业版图,您最重视的集团业务有哪些?
李东生:TCL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智能终端,也是我们最早发展的业务,包括消费电子和家电产品。目前,我们的电视业务的市场份额做到了全球第二,手机业务还在努力。整个板块去年的销售额大概达到了1,000亿人民币。第二是半导体显示业务。过去我们主要做液晶显示屏,现在也进入到 OLED领域,包括低温多晶硅(LTPS)等。虽然是一门To B的生意,但小到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大到电视、商用屏、广告屏等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的液晶显示厂商,去年这个业务板块营收大约657亿人民币。第三是新能源光伏,包括新能源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等。硅片是我们的主要业务,我们光伏硅片的产量,在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超20%。去年这个业务板块的营收约670亿人民币。
以上是TCL的三个主要业务。此外,在TCL中环体系中,我们还有一个正在发展的半导体硅片业务。四十多年来,我在不断地思考、总结、理顺公司发展的战略,并做出相应的组织调整。在2017年前,公司的发展就像“摊大饼”。随着业务不断扩张,进入的门类越来越多,整个公司的管理也开始分散。2014年,公司达到了1,000亿的规模后,我们发现公司的成长动力也越来越小,最后基本停滞了,公司的效益和效率都在下降。
福布斯中国:您当时是如何做的?
李东生:当时,我和同事们也在研究如何推动企业新一轮的变革与转型。我们在组织变革中做了重要的改变——将公司的发展战略聚焦到核心产业上。以“领先战略”为基准,将核心产业做到要么全球领先,要么中国领先,至少要做到行业领先。作为企业来讲,不可能所有业务都能做到领先。首先,没那么多资源;其次,企业的能力有限。于是,我们挑选出了“必须要做”和“有机会做成功”的产业,在“领先战略”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再围绕规划去做组织变革和资源配置的计划。
福布斯中国:近5年,您的很多动作开始回归到聚焦,背后有什么样的触动事件?
李东生:因为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时间太久,团队的激情、变革的欲望和能力开始下降,公司内部也出现了组织僵化的局面。所以2014年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开始走下坡时,我决定“倒逼”自己。“倒逼”也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为什么TCL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些持续发展的公司,他们是如何应对危机的?其实这些问题过去都思考过,相关的书也都看过,但没有亲历是无法感受的。
福布斯中国:但很多人没办法下定决心走这一步。
李东生:所以学校和商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不能只依赖商学院的学习,实践的积累更为重要。只有经历真正的危机,才会迫使你去深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样才能解决?这时候再去看那些“百年老店”的做法,体会完全不一样。
福布斯中国:您最近一段时间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
李东生:过去几年世界的变化,确实让我对一些事情看不太清楚。但环境的变化如果是在原有的逻辑方法论框架下,我觉得企业家不需要去思考那么多问题的,你跟着这个趋势走就好了。但当有突变因素出现且引发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怎么去适应?很多问题是想不太明白的,就是挺纠结的。
福布斯中国:您会怎么去应对这种焦虑?
李东生:多学习。例如我这周工作比较轻松,就约了两位教授向他们请教。过去不会有太多时间去做这种交流,因为见面时间有限,我需要提前看他们的书、听他们的课。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在经济体系当中,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的层面,我们微不足道。企业在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影响?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可以尝试多去理解这种变化的内在逻辑,让自己所做的决策不至于有太大偏差。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