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上风电+海上牧场”产业模式

出席南澳科学会议的专家学者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意见建议

探索“海上风电+海上牧场”产业模式 汕头市 图1张
  南澳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本报记者 柯晓 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拓展食物来源的重要载体。汕头拥有悠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0月14日至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海洋领域的院士专家齐聚汕头南澳,在南澳科学会议第六次会议上,围绕“海洋牧场与蓝碳效应”的主题,为解决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共同献计献策,助力汕头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市。

  为海洋产业发展把脉支招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指出,“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发展海洋牧场,推动蓝色粮仓建设,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广东海洋产业绿色崛起的关键,凸显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在南澳科学会议第六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与其他专家学者、海洋产业企业代表分享我国在过去10年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陈松林表示,今后要加强海水鱼类“种子”的收集,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海水鱼类育种技术的创新,为海洋牧场和深海养殖提供更多优质深海鱼类新品种。

  “海洋牧场的发展以及蓝碳效应的影响,都离不开对海洋的认知和观测,而卫星观测可以为其提供一些观测数据的支撑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总体部主任蒋兴伟表示,海洋卫星观测到的海洋温度、叶绿素水平等数据,可以为海洋养殖场的水环境提供要素服务。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海洋强省”三年行动等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新模式,谋划打造现代海上风电、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市。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386.19亿元,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已落户汕头,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加快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力争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

  汕头依海而立,向海而兴。“对于汕头特别是南澳来说,海洋产业可以与旅游相结合,未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表示,未来汕头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可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深海养殖的鱼类在海上进行加工制作成预制菜,更好地保持其新鲜度,然后再运送到陆地上供消费者选用。

  搭建平台促进科学再发展

  南澳科学会议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而创办的高端学术交流会。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南澳科学会议在8个月间已密集举办了6次会议,吸引各地院士专家为汕头发展建言献策。在桂建芳看来,每次南澳科学会议都会有一个主题、一个科学内涵,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畅谈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从中凝练成大家在未来发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从而促进科学发展。

  借此南澳科学会议举办的东风,我市也积极开展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至目前共举办涵盖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12场活动,邀请36家高校院所、106个科研团队与345家次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以科技赋能“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贡献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认为,南澳科学会议作为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把科学家与企业家等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如何将科学技术进步应用到实际当中来,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

作者:李德鹏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