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之手”让“中国医生”声名远扬

“治愈之手”让“中国医生”声名远扬 汕头市 图1张
  庄少惠(右二)采用国内先进的可视化插管技术为一名老人进行全麻手术。

  “嘟,嘟,嘟……”在非洲加纳的中加友好医院,手术室里针落有声,心电监护仪上传来病人节律的心跳声,一场生命的赛跑紧张进行中。

  第10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队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汕大医附一院”)麻醉科医生庄少惠带领团队,为66岁巨大胃癌患者实施全麻手术。切开、凝血、分离、缝合……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没有大出血、没有损伤邻近脏器,一个直径约21厘米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医疗队开创该院首例胃癌根治手术的先河。

  完成医疗援助使命回国一年多,庄少惠在汕大医附一院开创“麻醉/疼痛门诊”,响应国家建设需求,也填补地区学科“空白”。在加纳长达430天的援外工作中,她更是在当地极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带领团队突破多次“首例”,用“治愈之手”,让“了不起的中国医生”声名远扬

  迎难而上,高质量完成多项“第一”

  2021年1月,第10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11名队员正式出征,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受援医院——中加友好医院。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医疗资源匮乏,人口平均寿命仅为58岁。受限于当地简单的麻醉技术,外科手术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初到加纳,苛刻的医疗环境“刷新”了庄少惠对“落后”的认知:在中加友好医院能用到的全麻药,有些是她25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药物,有些是国内早已淘汰的;而此前中国援助的心电图机、CT机等设备,因维护不到位和不懂使用等,已“躺平”许久;手术室里的氧气供应、负压吸引器也时常“罢工”,加纳同事没有复杂全麻技能,危重疑难病患经常要转院治疗……中国医疗队因陋就简,迎难而上,一台台超高难度的手术,在中加友好医院高质量相继完成。

  简单的疝气手术、剖宫产手术、阑尾手术,切口却长达10多厘米,稍大一点的手术,病人身上更是被划下长达约20厘米长的“蜈蚣”。面对庄少惠的质疑,加纳同行却习已为常地说,“庄医生,我们已经救了患者的性命,他们不会在意伤口长度的。”这,深深刺痛了庄少惠的心。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腹部手术都能借助腹腔镜进行,损伤小,康复快。而在加纳,微创理念却刚萌芽。两年前,中国已经捐赠了一套腔镜设备,但由于没人懂得使用,一直没有开启。庄少惠团队的到来,让它有了用武之地。

  当胆囊被成功切下的那一刻,整个手术间响起了欢呼声。中加友好医院的第一例,也是首都地区的首例腹腔镜胆囊手术宣告完成!

  就是这样国内一台常规的简单手术,在加纳开展却难似登天。术前,庄少惠仔细地挑选、匹配、消毒所有器械,仔细进行机器调试、气腹机性能调试等问题。医院里没有医用CO_2,她四处奔走沟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成功购得一瓶。

  “谢谢中国医生!”这名72岁的患者睁开惺忪的眼睛,向庄少惠团队连连道谢。不用开刀就可以切除胆囊,解决困扰多年的“心腹大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手术结束后20分钟老人完全清醒,很快安返病房,并于第三天出院。

  首吃螃蟹,填补援助医院骨科“空白”

  非洲地区大多交通不良,车祸创伤病人多。在中加友好医院,外科病房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骨科专业,许多需立即处理的创伤病人经常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死亡或残废。

  庄少惠到达医院的第一天,外科主任Dr.Zack就找她商量,希望骨科郑创义医生能协助医院创立骨科。为实现这一愿景,庄少惠立即向国家申请无菌消毒柜、电动驱血止血仪、部分骨科器械等,并和骨科郑医生奔波于医疗器械工厂寻找合适手术器械。对每一个骨科病人,她要求团队制定非常严格的工作细则,并一同并肩作战。

  在医院上班的第二周,一位华人跟腱断裂需要切开缝合术。“看似简单的一台修复术,我们外科4人整整忙了两天时间。”手术当天,加方外科全体同事全程围观,中国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规范的手术流程,让全体医护人员“开了眼界”。从此,拥有仁心仁术的中国医生,在加纳同行中名声大躁。

  手术的顺利完成,成功突破该院多年“零骨科手术”的困境,使命性地完成对Dr.Zack的承诺,庄少惠团队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急诊科不再将骨科病人转走了,而是第一时间请中国医生会诊。慢慢地,骨科病人竟占据了外科33张病床的70%。一年间,庄少惠团队完成了将近150例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截趾术、严重外伤清创修复术等。

  大任在肩,麻醉医生化身“全科大夫”

  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地区,检验检查手段尤其落后,加上经济困难,病人连做一个简单的心电图、血常规都无法实现。每每碰到复杂疑难病人,庄少惠只能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加以判断,协助病人紧急处理病情。身为麻醉专业医生的她,在加纳往往要“变身”皮肤科、妇产科、儿科等全科医生,甚至是心理医生,这让她感到责任更加重大。

  深夜1时,一声刺耳的手机铃声打破了非洲夜晚的宁静。2021年2月14日,正值大年初三。深夜的电话肯定是急症,没等它响第二声,庄少惠立刻按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一片慌乱,“我老婆休克了,呼吸都停止了,快来救救她!”听到这么紧急的呼救声,出于职业本能,庄少惠镇定地指引对方描述病人情况。

  原来,这位男子的爱人有着3个月身孕,突然听到国内亲人去世的消息后突发胸闷、晕厥。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庄少惠判断孕妇患上“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恢复。于是,她和心血管内科郑锦滨医生一起通过视频耐心指导家属,为病人作镇静、舒缓疏导治疗。

  时钟指向6时,一夜未眠。直到看着女孩慢慢睡着了,脸色逐渐红转,庄少惠心头的大石头才放下来。

  包括庄少惠在内的外科医护队员,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外科天团”。在庄少惠看来,“天”是“天使”的“天”,也是“责任大于天”的“天”。看着手术室里来诊的患有胆石的女士、受巨大疝气困扰的先生、大脖子病的年轻女孩、终末期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者……庄少惠深有感触地说,“天团”的每一个人,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齿轮,大家守望相助、协作团结,让机器顺利运转,开创多个“第一”,抢救了多个危重病例。

  授人以渔,“了不起的中国医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次手术前,庄少惠都会事先把麻醉方案制作成中英文版本,列出每一步操作流程及注意要点,现场传授,将一些适合当地医生操作的麻醉技术传授给每一位医生,让中国医生的技术能够真正地留下来,服务未来的病患。“台上、台下,我们毫无保留地教授、培养当地医生,真正地留下中国技术、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庄少惠表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授和培训,中国医生安全、有效、优质的麻醉技术,让以前一些只有在高水平医院才能开展的大手术,如今也在中加友好医院生根发芽。

  回忆当时远离祖国身居非洲,每当队员们因家人生病等紧急状况而手足无措时,国家、省、市各级卫健委和医院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及时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庄少惠眼噙泪水告诉记者,正是祖国大后方的温暖护航,让队员们化工作压力为干事动力,从初到非洲加纳时的忐忑到热爱,从害怕不能胜任到适应融入,大家不断蜕变、成熟,深怀强烈使命感和职责感,更加努力传播高水平医疗技术。

  据统计,2021年1月6日至2022年3月12日,庄少惠带领9名中国医疗队员,共成功开展各类手术累计达1410例,开创多项加纳医疗史上首例手术、中加友好医院首例手术。加纳同行将中国医疗队描述为“了不起的外科团队”,当地民众则用“ Saviour(救世主)”来形容这群中国医生,“有你们在,我们感到很安心”。

  作为援外医疗队队员,每位队员身上都背负着满满的光荣,践行着习大大主席提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不论肤色,不论贵贱,我们都能在非洲大地上,撒下中国医疗队的技术和经验种子,让他们在当地生根发芽,留下一个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造福当地民众。”庄少惠动情地说。

  回国后重新投入本职岗位,庄少惠依然不间断地通过网络与远隔万里的加纳同行保持联络,继续指导设备、药物等使用方法,牵线搭桥帮助加纳医务人员来中国进修、学习。虽已再见,但从未远离,她的心仍然时刻牵挂加纳的发展,也努力以更多方式助力非洲同胞提升医学技术水平,继续为实现非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林彦恂 林鹏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3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