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18亿亩红线 鸿达兴业为耕地护航

严守18亿亩红线 鸿达兴业为耕地护航


2021年04月08日 21:46
来源:时时企闻网观作者: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有关情况。会议提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人多地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这是国家层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又一次重要发声。从近几个月国家层面的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来看,政策层面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相关政策广泛密集部署,并且将其视为“十四五”重要战略。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

因为疫情和国际形势,国际粮食供应体系受了一定影响,也有一些国家出口粮食坐地起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变得格外重要。粮食不仅事关民生,也事关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安全保障方面第一次设置了粮食安全指标。未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粮食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将刚性增长。

确保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种子,二是耕地。其中,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果耕地皮之不存,粮将焉附。从今年农业农村部部署的2021年粮食生产路线来看,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是重点举措,相关文件已明确指出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十四五”期间,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增面积,完成好新增建设任务,特别是今明两年每年1亿亩的年度建设任务,还要提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从去年底的农村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一号文件”,再到农村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两会召开之际召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视频会议,部署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工作。一系列的重要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到国家对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日益重视。

向技术要产量

增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需要科学技术的加持。

中国的耕地总面积排世界第3位,但人均耕地面积还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120多位。要增加耕地面积和品质,需要把一些不太适宜耕种的或者是被污染的土地变成优质耕地,这就是土壤修复。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13年以来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中国的土壤南酸北碱,还有一些地方沙化严重,要增加耕地面积,必须重视土壤修复。无论酸性或盐碱土壤,通过土壤修复都可以成为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鸿达兴业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土壤研究院,经过多年对土壤的研究,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案,研制出土壤调理剂,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土壤综合治理,改良土地逾百万亩。修复后的土壤,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5%至10%甚至更高。鸿达兴业还建立了耕地质量提升及安全利用示范建设项目,并连续多年对农田酸化治理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试验。

鸿达兴业通过长期研究,还推出“ 生态农业”新型种植模式,以公司自主研发的PVC环保新材料作为栽培容器,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农作物种植,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相较于传统种植概念,移动农田可以利用房顶、房前屋后、空地、沙漠、矿山、戈壁、荒野、滩涂等地,创造出高效的多层次栽培空间,可稳定满足大规模种植需求。

近日,鸿达兴业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小麦收割仪式。正是利用这种新技术,实现了北种南育,让岭南种出了小麦。而之前,鸿达兴业已经在内蒙成功种植了水稻。鸿达兴业将利用其研究积累的种植经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小麦,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摆脱生产土壤、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束缚,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为国家种子科技、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鸿达兴业会牢记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用技术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土壤得到改善,成为优质耕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如是说。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