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公益


2023年02月15日 17:39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走进濠江区葛洲社区,就看到一块大石上镌刻着“侨爱新村”四字,这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葛洲的荣誉称号。葛洲是一个华侨众多且充满友爱的村庄,这里90%的家庭都有海外关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海内海外一家亲。海外乡亲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像一朵朵浪花汇成涓涓细流,源源不断。而旅港乡亲张恭良、张恭荣兄弟富不忘根、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就是其中一个典范代表。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1张

▲保存完好的前厅


多彩壁画,重现时代生活场景

张恭良、张恭荣故居位于葛洲永兴园,为砖木结构四点金格局的潮汕古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与故居并排相连的还有另一座格局相同的四点金,两座四点金之间隔着一条火巷,左右又各有一条火巷,形成并排双落。故居位于右侧一座,曾于20世纪90年代由张恭荣主持重修过。

据介绍,故居至今已有约150年历史,是张恭荣的父亲和他的兄弟所建。父亲名张欣廷,早年去香港谋生,在潮汕人经营的“南北行”帮工,经常往返暹罗和香港。祖宅就是他在外谋生所得资金建造。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2张▲ 简朴的门楼


从外观上看,故居的门楼十分简朴,门楼肚没有像一些古民居一样以石材打造,而是以灰塑做出凹凸造型。门匾上写着四个字,第三个字已脱落,但从痕迹辨别,和邻座的门匾题字一致,应为“清河著望”,为张氏家族郡望。屋檐下的装饰花边已斑斑驳驳,但仍能看出原来的丰富色彩。而门楼肚上侧有四幅装饰壁画,色彩十分鲜明,是后来修缮时按原来的画迹重新描画出来的,虽然人物面部五官已损毁,但仍可以看出画中的人物形态。只见其中三幅中的人物都是穿着古代汉服,只有最左侧的一幅,画中有两男两女在观看两只展翅的白鹅,两女子穿的是清代女装,姿态从容,两男子则穿着洋服,显出兴奋激动的模样,像是两位刚从南洋归来的同胞,因为难得见到乡村景观而充满好奇。这幅小小的壁画,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展示了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所带来的生动生活场景。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3张▲屋梁上精致的花鸟虫鱼木雕


走进门楼,只见前厅抬梁式屋顶层层叠叠的梁架上,雕刻着多层镂空的花鸟虫鱼,飞鸟展翅和鲤鱼腾跃的造型十分精美生动。前后厅的闪门都还保留完好,但和门楼一样简朴,是纯木板组成,没有任何雕刻装饰。后厅和右侧厝手屋顶已崩塌,但左侧厝手及屋檐梁架、外墙都还保存完好,从中可以看出侨宅中无处不在的中西合璧特征。

厝手外墙门窗是繁复精细的巴洛克风格,装饰有灰塑的立柱,门上方为圆形花边造型的壁画,两侧窗楣则为扇形壁画,画中所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人物居家的生活情景,其中有几幅是一对母子造型,画中描绘母亲对孩童谆谆教诲,而孩童恭谨倾听的场景,显示了宅第中良好的传统家风。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4张▲闪门由纯木板组成,没有任何装饰


短暂居留,故乡故居成一辈子的牵挂

记者在故居中发现,这座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祖宅,虽然有部分地方破损,但很多壁画却仍色彩鲜艳如新。据一位族亲介绍,为了保护祖宅,20多年前张恭荣曾对其进行了修缮。

张氏兄弟在改革开放后频频回家乡捐资,但并没有再在祖宅入住过。一生勤俭节约的张恭良晚年经常回家乡生活,为了起居方便节省,每次都是居住在村里一处小楼房中。他勤俭自身,却慷慨待人,把积蓄都用在公益事业上,居住的地方都难得见到一件长物。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5张▲中西合璧的厝手外墙


记者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张恭良在葛洲祖宅先后度过了7年的时光。他1907年在葛洲出生,3岁的时候被父母带往暹罗。11岁时,由于生活所迫,张恭良父母又带他回到了家乡葛洲。11岁至14岁这几年,张恭良在葛洲的私塾读书,获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虽然在葛洲断断续续只生活了7年,但漂泊的童年让张恭良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故乡是他随时可以回归的地方,是永远让他感觉踏实安稳和快乐的地方。

张恭荣1926年出生于香港,比兄长张恭良小了整整19岁,兄长的言传身教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14岁那年,父亲在港离世,兄长带着他一起护送父亲灵枢回到葛洲,让父亲得以叶落归根。这是张恭荣第一次回到家乡的祖宅,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但从小听着张恭良对家乡的描述,感受兄长对家乡的眷恋和挚爱,让张恭荣对故乡及祖宅一见如故,也第一次对家乡有了“根”的概念,产生了故土情结。也正因此,“二战”爆发后,张恭荣在上海求学中断,与兄长失去联系之际,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到家乡,在葛洲祖宅与母亲一起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

兄弟俩在祖宅居留的时间都不长,但家乡从此成为他们一辈子的牵挂。他们逝世后都葬在了葛洲,和父辈一样落叶归根,让子孙后代延续着这一牵挂,记住了乡愁。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6张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7张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8张▲窗楣上生活气息浓郁的壁画


战火磨砺,难兄难弟在漂泊中成长

张恭良天生聪颖,家乡的启蒙教育让他养成了勤奋努力的良好习惯。他15岁时到香港继续读书,后来考进香港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之后,张恭良连续10年在香港官方开办的玛丽医院当医生,并担任香港官方检疫官;他还在香港中环创立私人医务所,兼任恒生银行顾问医生,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享誉香江。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二战”爆发了,加上父亲离世,父亲有5儿3女,一家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他这个大儿子身上。最难的是香港沦陷后,多年打拼的事业瞬间归零,难以维持一家生计,家人只得分批撤回内地,四处漂泊。张恭良后来去了重庆,继续在战火中行医,直至抗战胜利后再次回到香港。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9张▲门楼上的壁画,展示了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所带来的生活场景


张恭荣从小在父亲和兄长的庇护下成长,在“二战”爆发前一直过着一心读书的简单生活,他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就读名校,1941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高中部。然而几个月后,香港沦陷,邮路中断,他和大哥失去了联系,也因收不到汇款失去了经济来源。惶惶无助之际,葛洲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力量,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到家乡葛洲的亲人身边。

他和母亲在葛洲祖屋中相依为命,目睹家乡到处被日寇蹂躏,国难当头,少年张恭荣在心中激荡起家国情怀。1942年,16岁的张恭荣决定外出求生。他到过两广、贵州、云南及重庆,先后当过服务员、挑夫、炊事员,后来还在昆明报名参加了由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组建的“鸿翔部队”。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到香港,和兄长团聚。

百折不挠,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

1946年,张恭荣回到香港,成为一名船员。海上工作既辛苦工资又低,但张恭荣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工作,不但职位得到提升,还在船上结识了一位负责电讯联络的印度人,跟他学习英语并从他那里学到电报知识。张恭荣由此对电讯业及其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年后张恭荣结束了船员工作,为张恭良管理良丰药房,他坚持一边打理药房一边到电讯专门学校学习,不但顺利毕业,还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将良丰药房经营成香港四大药房之一。

但到1955年,由于药品经营受到挫折,张恭荣不得不离开良丰药房重操航海旧业,再次开始了海上漂泊的生活。海上航行一走数月,其他船员酗酒、赌博、抽鸦片,而张恭荣却经常到船上的电讯室,向一位苏格兰同事学习英语,学习收发电报,打下了扎实的电讯基础。

后来他又换了好几次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能吃苦耐劳,且重视学习,珍惜每一个发展机会。终于获得提拔,走上管理层职位,并有了不菲的收入。1970年,他开始将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用于商业投资,购买了200辆二手汽车,改造翻新为14座的公交车,并统一喷成金黄X,创办了荣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公交车成为香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方便了市民出行,获得各界好评,他也由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本积累,张恭荣又开办汽车、电单车(摩托车)贸易公司,多方拓展营销。在进行商务考察时,他预测并发现了电讯传呼业的商业机会,多年学习的电讯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于是全力开始了在电讯方面的研发,申请成立香港电讯服务公司,先是大规模生产传呼机,随着移动电话(大哥大)的出现,张恭荣又开办了香港独家代理、维修、销售摩托罗拉手机的公司,开创了自己的“电讯王国”,并逐步形成了集通信、贸易、生产、房地产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拥有了超大规模的集团公司。

这对潮籍兄弟在香港开创“电讯王国”,40余年慷慨捐资办公益 潮商资讯 图10张▲张恭良、张恭荣故居外观

心怀桑梓,40余年慷慨捐资公益

1980年,正逢祖国改革开放时期,古稀之年的张恭良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葛洲,当他了解到当时已有6000多人口的葛洲,没有一所完整的学校,学生分散在6处旧祠堂上课,没有专门的教室,学生需要按半日制安排轮流上课,还有许多适龄儿童没法入学的情况,他当即和弟弟张恭荣商量,一起捐资兴办葛洲学校和达濠中心幼儿园(二期),让乡里的孩子们有书可读。张恭荣在兄长的带领下,于1981年回到故土探望乡亲,从此走上了频繁回家乡做公益之路。

从1982年开始,张氏兄弟每月拨出10万元,委托村干部按月发给贫困户,寒冬腊月,还送棉衣、棉被到特困户家中,嘘寒问暖,这一善举在后代的持续接力下至今40余年没有中断过。此外,为了保证长期对捐建学校的资金支持,他们还设立了乡村教学基金,在濠江新建了一座工业大厦,将租金收入作为养校和奖教奖学经费。此外,在他们的带动下,还和其他旅外乡亲一起合力建成了达濠华侨中学和达濠华侨医院。

张恭良一生从事医务工作,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个个事业有成。他却一生节俭,和太太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将自己的积蓄和子女孝敬他的钱物都奉献给葛洲慈善事业基金。据不完全统计,以张恭良先生之名捐献给家乡教育、医疗卫生和慈善的捐款,累计达2000多万元。

张恭荣受兄长的影响,一直热心于家乡慈善工作,曾担任汕头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他时刻不忘将桑梓之情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四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同样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张恭荣先生及其儿子为家乡累计捐资达6000多万元,先后设立了多个公益基金会,并捐资兴建敬老院、幼儿园、学校、广场、善社等。其大儿子张敬石捐赠1300多万元建设张恭荣康复中心,三儿子张敬川于2003年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120万元。

多年来,张恭良、张恭荣情系桑梓、扶贫济困的事迹在葛洲家喻户晓。兄弟俩及张恭荣的大儿子张敬石、三儿子张敬川先后被汕头市人民官方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张恭荣还被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称号。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