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堤防标准 打造生态岸线
▼
汕头不断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去年完成雨水资源化利用超700万吨
本报讯 2021年,汕头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示范建设城市”,拉开了我市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序幕。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涉及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各领域,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阶段来,我市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发挥水务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不断完善我市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改善我市水生态环境,统筹各方面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防洪,据了解,目前我市中心城区(金平、龙湖)已基本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其他各区(县)城市防洪工程也已基本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潮)标准。记者近日在后江湾海堤建设现场看到,施工人员相互配合,正紧锣密鼓进行施工,而在保税区段,海堤的道路及景观园已经初见雏形。据介绍,后江湾海堤型式采用斜坡式断面,在海堤外侧进行抛石,结合扭王字块护面形成第1级消浪平台,紧接着由抛石、干砌块石和四脚空心块护面形成第2级消浪平台,最后通过海洋生态框达到堤顶高程,形成一个2级消浪的直斜复合式断面堤身,设计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截至目前,保税区段预制构件安放已累计完成3.650公里,道路及景观园建完成3公里,已完成占总工程量的63.5%,濠江段已完成土石方工程及堤防预制构件0.5公里,占总工程的12.3%,项目已完成80.57%。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后江湾海堤、隆都围堤防、三屿围堤防与城防工程连接段、牛田洋海堤、陈厝寮泵闸、半港泵闸、和平镇排涝泵闸(4座)以及濠江区水流娘电排站等一系列防洪排涝水利工程都在全力推进建设工作,持续性提高我市水安全保障水平。
水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工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岸线率方面,我市87条江海堤防总长度约932.5公里,目前生态岸线合计453公里,已超标准完成生态岸线率达到45%(约419.63公里)建设目标。”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龙湖区红坟关线—上溪仔沟样板河道建设工程,就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对河道水生态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绿色廊道。“施工过程中,对红坟关线段南侧鱼塘堤岸地被和苗木进行修整提升,利用红坟关线电排站周边宽敞水域空间建设生态堤岸与景观休憩节点,并拆除现状堤岸六角格转,改造为平铺式生态框,建设水-植物-岸生态线。”该负责人表示,工程同时利用五矿绿城现状条件较好的堤岸景观带增加透水铺装步道和亲水木平台,将现状绿地局部下沉化处理,建设植草沟等海绵设施,目前该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门户广场、生态河道、景观绿岛、桑基鱼塘、阡陌田园、采摘天地等景观节点已呈现在眼前,微风轻拂,碧水微澜,勾勒出“蔚蓝流淌成生命飘带,碧绿的林岸线,微风拂起层层茵韵,绵延十数里风景长廊”的美妙绝伦画卷。
记者还了解到,在水环境修复工作方面,2022年全市共计清理水面漂浮物8万余吨。同时通过河道日常巡查检查,累计发现问题571个,发出督办通知79份;今年1月至6月份我市共计清理水面漂浮物2.48万吨,河道日常巡查检查中发现问题414个,发出督办函53份,所有问题均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改或正在整改过程中。同时2022年我市完成雨水资源化利用710.98万吨,超过2022年全年600万吨目标,2023年将继续向雨水资源利用900万吨的目标发起冲击。
发表日期:2023年08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