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汕头,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汕头市 图1张
  “推窗见绿、出门享绿”是汕头市民群众特有的幸福。      本报记者 柯晓 摄

  今天是8月15日,是中国设立的首个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为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也是中国加速推动绿色转型、构建绿色社会的信号之一。

  汕头,一湾两岸,三江入海,是北回归线上一座兼具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海滨城市。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为汕头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宜居 推窗见绿

  住在汕头,走到哪里都有公园,“推窗见绿、开门享绿”的待遇令人羡慕不已。如今的汕头,一边是青林碧海、鱼跃浅滩、鸥鹭翔集;一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近年来,我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推进打造高颜值“花园城市”。据悉,2020年汕头的公园绿地增加166.82公顷,2021年又增加了69.09公顷。我市新建改建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9个,市中心城区重点打造北郊公园、湿地生态公园等十大公园,目前汕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2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25平方米。

  除了城市绿地的建设,汕头的林业资源也不断提质增量。在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山间树木郁郁葱葱,“天然氧吧”清新空气。近年来,南澳县加大培育和推动本地乡土阔叶树种中华楠木的发展,广泛运用于低质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等,使海岛在绿的基础上美起来,全面精准提升海岛森林质量,有效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这一切都是我市深入推进植树造林的缩影。目前,我市森林面积83万亩,森林覆盖率25.4%、森林蓄积量209.8万立方米。近10年来,汕头植树造林面积超16万亩,森林抚育超50万亩,新增绿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森林碳储备功能、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生态治理 河清岸绿

  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的治理。在练江的支流峡山大溪,“万里碧道”引来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停留,观赏大溪生态美景。曾经消失不见多年的鱼类、贝类又重新回到当地人的餐桌上,重新感受到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练江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却曾因污染严重而发黑发臭。近年来,我市深化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党政领导包干支流和驻点办公制度,并以强化截污控源、深化全流域治理、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为总思路,以“三个结合”为抓手,推动练江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水环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力和资本。数据显示,2022年,汕头5个国考断面、2个省考断面水质均稳定达标,总体优良比例达到85.7%;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排名全国第4位、全省第1位。韩江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饮用水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也表现优良。优良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域面积占比为91.1%,内海湾水质年均值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位于南澳县的青澳湾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生态赋能 和谐共生

  优良的生态环境,如今已经成为汕头市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概念在这座海滨城市变得愈发具象。因在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我市获得2022年国务院激励,并连续两年在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取得优秀等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实打实的“绿色动能”。今年,我市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围绕制造业当家、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汕头”生态建设重要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总要求,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抓手,逐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守好生态环境底线,让汕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作者:李德鹏

发表日期:2023年08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