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之间显匠心

老木匠叶伯坚守小店,难舍老手艺盼传承

  叶师傅说,他的徒弟们如今几乎都转了行,唯独他仍坚守着这门老行当。
  就地取材的工具盒。
  砂纸机,这是叶师傅店里为数不多的电动工具。
  叶师傅用近乎挑剔的眼光检查着自己的作品。
  如今,搓衣板、木凳子等已不只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件件工艺品。
  随着老城游客的增多,叶师傅也尝试着推出一些木艺小摆件。
  每一个部件该是什么框架、尺寸,叶师傅早已是胸有成竹。

  不用一颗钉子,约40片木板围成一圈,纯手工用铅线箍紧。木板之间的榫卯结构紧紧相扣、严丝合缝,“变魔术般”牢固组装成一个木桶。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还将越磨合越紧实,滴水不漏,尽展中国老一辈手艺人的匠心与智慧。

  市区镇平路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里,不时传来“呲呼呲呼”的刨木声。年逾七旬的木匠叶伯,一丝不苟地在长方形的木条上刨出榫头,随后将其精准插进木盖凹槽里,成为严密扣合的提手。斑驳的墙面上,不同尺寸的锯子、刨子、凿子、锥子等工具琳琅满目。60多年来,这“十八般兵器”,每一个的把手处都磨得泛着油光,它们也在叶伯宽厚的大手上磨出老茧,彼此留下岁月的印记。

  因父亲是箍桶师傅,叶伯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勤奋好学,练就一身木工好本领,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木匠。箍桶,更是他的拿手活儿。这种老手艺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大有干坤,工艺也十分繁琐。除了刨、凿、锯等工序,运用榫卯原理紧紧箍实,是制作木桶的关键一环,木板间要贴合“天衣无缝”,确保桶体的稳定性和密封性,不容有丝毫偏差,否则很容易漏水,非常考究工匠手艺的高低。

  小到洗衣板、板凳,大到家具、谷物风车,木制用品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特别是木桶,更是需求众多。曾有足浴城前来叶伯店里下单,一次动辄上百个。谈及“高光时刻”,叶伯脸上仍难掩自豪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木制品渐渐淡出老百姓的生活,叶伯的木工生意也经历低谷。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大众欢迎,复古风盛行,木制品又重新“获宠”。叶伯探索制作“微缩版”木制品,栩栩如生的作品造型引来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叶伯指着手中基本成形的木桶说,这是镇邦路美食街的食店特来订制的,用作捶打牛肉丸的容器,还原牛肉丸的传统制作方式,颇受消费者欢迎。

  尽管如此,木匠手艺人正在逐渐消失是不争的现实,如今老市区的箍桶老手艺人屈指可数,只有叶伯依然静静坚守着10多平方米的小店。古稀之年的他,舍不得这份老手艺,木工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他的老年时光增添乐趣,也成为活动筋骨的消遣方式。叶伯说,从事传统木工要专心、有耐性,慢功出细活,干到老学到老,但是这一行辛苦又不太挣钱,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对此,他深感惋惜,期望有年轻人传承传统手工艺,让榫卯结构等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不致失传。

作者:林鹏 林彦恂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2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