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00家小微企业获贷款金额近37亿元

  本报讯    近年来,汕头市官方积极应对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创新“官方+银行+保险/担保”协同机制,推出了“政银保”及“政银担”融资合作项目,有效破解了这些经营主体的融资瓶颈。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生态和金融营商环境,市官方近期将这两个项目合并为“政银保”融资合作项目,并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旨在更加高效地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发展。

  据悉,自“政银保”及“政银担”项目实施以来,通过政策引导、风险共担、费用支持等措施,汕头市官方已累计支出补贴金额近3500万元,撬动超过1300家小微企业获得合作银行贷款超过2100笔,贷款金额近37亿元。这一融资增信模式不仅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也为汕头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抵押少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政银保”融资合作项目通过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保费担保费补贴、设定利率优惠等政策组合拳,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倾斜资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汕头企业通过纯信用方式获得“政银保”项目贷款的占比高达69%。这一变化不仅推动了全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4%,还使得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同比降低了0.64个百分点。

  汕头市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在起步阶段,该企业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面临资金短缺和缺乏抵押物的困境,银行融资遇到困难。然而,在了解到“政银保”政策后,该企业成功获得230万元的贷款支持,成功度过了原材料涨价危机,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该企业再次向“政银保”项目提出新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增加了授信额度至500万元,并制定了弹性资金使用方案。在“政银保”项目的支持下,该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除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外,“政银保”融资合作项目还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澄海区,该项目通过创新金融支农模式,主动对接狮头鹅产业等特色产业,解决了养殖户抵押不足的发展资金瓶颈。截至2025年2月末,“政银保”项目已协助139家涉农主体获取融资支持,融资金额达到2.23亿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支持海洋牧场、养殖业、农机引进等农业生产领域,还助力了水稻种植、海产品批发零售与加工、渔船经营、茶叶采摘加工等涉农产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金融机构结合“政银保”项目创新开发了多款贷款产品。例如,粤财普惠汕头担保在“政银担”方案项下与合作银行开发了“善营贷”“渔商贷”“优信贷”等产品,这些产品有效破解了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缺乏抵押物的难题,为地方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末,汕头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79%,官方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增长79.76%,普惠型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39%。

  汕头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引导支持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为市场主体融资提供增信担保,并不断优化“政银保”融资合作项目的政策和服务。随着该政策的深入实施,相信将有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受益于这一创新融资模式,共同推动汕头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若萱

发表日期:2025年03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