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灯谜半个世纪

张哲源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其中,我市共有6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澄海灯谜协会创会会长、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张哲源榜上有名。

  张哲源是澄海灯谜自民国时期以来第四代传承集体代表人物,2009年1月被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张哲源生于岭东潮汕地区兵荒马乱之际,初中未毕业,便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从商之余,常常利用夜晚埋头读书、钻研写作及练习美术书法。18岁时,他爱上灯谜艺术,每逢周末便去文化馆看猜谜,渐渐地,由听而猜,由猜而制,成为一名合格的谜人。后来,他自学文学、历史以及传统诗词歌赋,丰富了制谜的内容,在谜人队伍里渐露头角。

  澄海灯谜起源于古代隐语,潮汕各地早在明代已形成猜谜习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有300多年。澄海灯谜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中原灯谜文化的“雅致”化,开猜形式多姿多彩。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澄海一带,灯谜创作和研究在民间谜社一度沉寂。1979年,张哲源和谜友们自发组织起“澄江探虎斋”,并主持刊印了多集《探虎斋谜刊》,谜坛在十余载之后灯谜技艺再度灯明鼓响。当时,作为内部交流刊物,《探虎斋谜刊》在编排构思、作品水平及油印质量上独树一帜,出奇地受到各地谜界好评,谜人们无不以交流获读为快。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哲源弃商从文,正式到澄海文化馆工作。他下基层、蹲农村、开讲座、办谜会,积极组建村镇灯谜组织,开展灯谜活动,为澄海市创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自1992年起,他又与潮州灯谜大师郑百川联袂出访泰国、新加坡和台湾高雄、台北、台南等地,为积极开展海外谜艺交流作出贡献。

  澄海县灯谜协会是广东省内率先成立的灯谜协会,张哲源被推选为创会会长,后被吸收为广东省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9年,他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4年,张哲源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灯谜创作和组织活动50多年,情系灯谜半个多世纪,他主编出版了《谜海观潮》《薰南谜萃》和个人专著《阿源谜谭》。

  在谜艺特色上,张哲源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谜艺之外,还十分注重内容和技巧方面的创新,谜面多用七言古典诗词文句,句式流畅雅丽,成谜手法或简或繁,特色鲜明,谜味隽永,作品屡屡获奖,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国手赛优秀创作奖”,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优秀制谜手”称号。

  灯谜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张哲源说:“家住海隅的我,既赞美大海惊涛拍岸的豪迈,也更喜欢那海天一色了无纤尘的宁静。”他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感情细腻,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追求形成自己注重文采的制谜风格。近年来,他在国内外谜界产生强烈的反响,被誉为“守正创新,焕发出灯谜艺术魅力”的一代谜家,使灯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陈文惠

发表日期:2025年04月1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