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庭院”激活小院经济大文章

“方寸庭院”激活小院经济大文章 汕头市 图1张
  改造后的老厝充满时尚与文艺气息。

  一方庭院,既是乡土生活的烟火载体,亦是乡村经济的“聚宝盆”。在龙湖区,“小院经济”正以庭院为单元,激活乡村闲置资源,重构“农文旅”融合生态——从老厝改造的民宿集群,到非遗工坊的文化赋能,从竹编艺术的视觉盛宴,到咖啡香气的创意经济,这片热土正以“小而美”的业态创新,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龙湖区高度重视“小院经济”的发展。区街村三级同向发力,从总体规划、特色定位、硬件提升、资源活化、培育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配套及资源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龙湖区农村老厝区盘活利用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试行)》、《龙湖区持续推动文旅提质促进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为“小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龙湖区还统筹各级财政资源提升片区基础设施条件,为“小院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编艺术,点亮乡村文化新亮点

  十一合村,作为龙湖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正以独特的“小院经济”模式,激活乡村庭院资源,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竹编文化的引入与传承,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一场名为“竹造·新序——2025纪馥君艺术竹编个展”的展览在十一合村悄然开幕。展览主理人纪馥君是一位90后装置艺术家,她运用在法国留学期间接触到的竹工艺品与自然生态理念相结合,在这座承载着潮汕印记的“下山虎”老宅中,打造出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五感艺术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完美融合。这场展览不仅吸引了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艺术爱好者,在节假日期间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成为“老厝办新展”的一张新名片。

  多元业态,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传统与创意的“碰撞”带动了当地庭院经济的发展——当老厝变民宿、村落变景区、劳动变体验、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曾经的农家小院,如今旧貌换新颜。村民谢伯的院子,过去堆满了农具杂物,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一间充满文艺范的咖啡馆。斑驳的石墙被保留下来,与现代简约的桌椅、精致的咖啡器具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乡村美学氛围。咖啡店、民宿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独特的“小院经济”生态。

  小森活咖啡,作为十一合村第一批入驻的咖啡厅,自2021年开业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潮汕文化和绿植布置吸引了大量游客。店主坚持不断创新,保持出品的稳定,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之地。而咘苦民宿的开业,更是为大兴村增添了一抹亮色。设计师出身的民宿主人郑杰之,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租下了三座600多平方米的老宅,打造成了具有康养理念的民宿。此外,墨舍民宿、屿见咖啡等民宿、咖啡店都以个性化的装修设计和贴心的服务,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非遗进驻实现经济文化双赢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大潮中,总有一些先行者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探索着乡村发展的新路径。谢晓婷作为民宿主理人,以乡村创业为起点,不仅打造了一个集休闲、体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更在庭院经济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经过两年的发展,谢晓婷的团队成功改造了15座老房子,构建了包括餐厅、民宿、展厅、体验馆、茶空间及新村民院落在内的多功能板块。去年,该项目揭牌为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成为龙湖区首家粤文坊,与区文化馆共建,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餐厅食材源自当地助农产品及特色水产,既助力联农带农,又保证了食材的新鲜与特色。体验馆自去年文化遗产日挂牌后,已有30多个非遗项目进驻,成为了乡村文化的新亮点。目前,手工钩花与陶艺成为两大常态化非遗体验项目,不仅传承了乡村文化,还为周边匠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方寸之间,大有可为——乡村振兴的密码,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烟火人间。龙湖区的“小院经济”正以创意为笔、文化为墨,在潮汕大地上绘就一幅“庭院经济+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陈若萱

发表日期:2025年05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