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实城市“里子” 涵养发展气质

▼
汕头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奋力书写人民城市新篇章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擘画中国城市发展新蓝图。会议深刻阐述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理念与路径,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近年来,汕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将发展的落脚点深深扎根于服务老百姓所需所求,在筑牢城市硬支撑与厚植软实力中,探索具有侨乡特色的城市现代化之路。
聚焦“集约高效”,筑牢发展根基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工作必须在理念与实践上实现五个“转变”,并相应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即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当城市发展不再是“摊大饼”式扩张,转向以精简、高效的模式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就能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让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对此的实践,汕头体现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里子”工程上和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努力中。
拧开水龙头,清澈水流喷涌而出——这曾是金平区、龙湖区29万户居民不敢想象的日常。2022年,投资7.93亿元的汕头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竣工,修复老旧管网21公里,新建社区加压泵房,一举告别“小水泵”时代,于今年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这项工程不仅提升了水压、水质,推动建设“节水型城市”,更将“集约高效”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居民家中“水压足足的”的踏实幸福感。
在地下,东海岸新城全长14.54公里的“三纵三横”地下综合管廊,历时3年打造,成为城市看不见的“生命线”。它有效破解了“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顽疾,推动空间集约利用和转型升级,更显著增强了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为城市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7月20日晚,十五运群众体育女子五人篮球赛在汕头落下帷幕。近年来,汕头重点推进体育场馆建设与改造,为承办国家级赛事提供了硬件保障。除了优化体育工艺、信息化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还兼顾赛事与群众健身需求,通过“免费+低收费”模式向市民开放,提升场馆利用率。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
这既是城市韧性的体现,更是内涵式发展要求“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有益实践。从供水改造到地下管廊,汕头通过聚焦存量提质、补齐民生短板,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突出“特色发展”,厚植城市独特气质
内涵式发展,绝非千城一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汕头将独特的“侨”基因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每逢节假日,汕头小公园人流如织、人声鼎沸,作为老城的文化地标,这里见证了百载商埠的历史光辉。这片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原乡”,通过保育活化重焕生机,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汕头是广东“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窗口。近年来,汕头不断加大对侨乡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提升汕头“侨文化”软实力。在刚过去的一年,汕头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两大盛会”,盛迎2800名海内外乡亲,呈现了一场合作共赢的经济盛会、寻根圆梦的文化盛会、薪火相传的青春盛会、互助共享的团结盛会。“寻根之旅”、“出花园”民俗体验、“侨批出海”、华文教育、“番客街”项目启动……一系列活动和举措,不仅提升了“侨文化”软实力,更增强了新生代的认同感,涵养着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汕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侨乡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非遗等在这里交相辉映,一砖一瓦记录着历史印迹,一村一巷镌刻着文化记忆,一树一木摇曳着岁月的乡音。近年来,汕头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为1200多株古树建档挂牌,招募千名“古树守护卫士”,营造全民守护绿色文脉的氛围。“带孩子参加守护活动,既是环保课,更是文化传承课。”龙湖区居民林女士的话,道出了市民对城市历史记忆的珍视。
遍布全市的11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特色基地、实践带,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在小公园,文化讲堂传承文脉;在渔船上,“百千万工程”故事入耳入心;在榕树下,潮乐潮曲余韵悠长……文化如涓涓细流,润泽城乡,滋养心灵,赋予城市更深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注重“以人为本”,让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城市的温度,更体现在对“人”的关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城镇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一组数据标注温度:671个老旧小区焕新颜,260个农贸市场告别“脏乱差”,115个“口袋公园”点亮街角,259个公园广场焕新升级,170家长者食堂飘出饭菜香;还有整治积水点67处,新增公共停车位2.1万个……
漫步街头巷尾,市民生活的点滴改善清晰可见,城市更新的每个细节都透着民生情怀,让“宜居安居”从愿景落成实景。“儿女都不在家,我来这里吃饭,有菜有肉有汤,吃得舒心,孩子们也放心。”潮南区陈店镇长者饭堂里,郭阿姨的笑容温暖了“空巢”时光。
不仅如此,汕头交通网络持续优化: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建成启用,漳汕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粤东城际铁路、汕汕铁路等项目全面铺开,海滨路全线贯通,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格局加速形成,市民出行日益便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练江从“典型污染”蝶变为“美丽河湖”,两岸碧波荡漾、鱼鸟回归;南澳县青澳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冲浪项目比赛即将落地于此;白鹭翩跹起舞、海豚频繁来访、大鼋重现练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市民推窗见绿、亲水乐活,真切享受着生态改善带来的绿色福祉,这正是内涵式发展追求环境、社会协调共生,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与生态韧性的直观体现。
在汕头,街头凉茶驿站成为夏日风景线。金砂东路爱心店主周女士每日煮制凉茶:“高峰期供应10桶,只想把善意传递出去。”周女士的善意,也让环卫工人杨师傅感叹“汕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如麦保尔夫妇捐赠侨批、陈振勇多年行善、“00后”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等事迹,已成为汕头人心中最温暖的底色,诠释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久久为功,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所部署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七方面重点任务,紧扣这一目标定位,抓住了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问题,为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告别“小水泵”到“水压足足的”,从破解“马路拉链”到建设地下“生命线”,从守护古树名木到活化侨乡文脉,从长者食堂的热气到凉茶驿站的清凉……汕头城市的蜕变,已沉淀为可感可知的日常。每一步坚实的跨越,无不将发展的落脚点坚定地放在服务老百姓所需所求上,无不体现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敬畏之心与对长远发展的负责态度,诠释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内涵。
诚然,坚持内涵式发展,就是要让城市的“提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具象为一条条畅通的管网、一座座焕新的公园、一处处温情的服务,蕴含在古树新芽的生机与侨批承载的家国记忆里,更洋溢在长者满足的笑容与街头传递的善意温情里。这种发展,摒弃了盲目扩张的“虚胖”,追求的是筋骨强健、气质温润、底蕴深厚的“健康体魄”,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新期待的高质量发展。
新征程上,汕头将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继续锚定内涵式发展不动摇,在存量提质增效、城市特色彰显、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优化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书写人民城市新篇章,让“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图景在南海之滨璀璨绽放。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22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