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 同心筑梦向未来

我市以“三全育人”为笔,共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心圆”

  在汕头市澄海中学的思政课堂上,学生们借助VR技术“亲临”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潮阳区贵屿镇龙港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舞动英歌槌,将非遗的种子深植心田;侨批文物馆内,小小讲解员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侨批纸短,家国情长”的动人篇章……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汕头市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汕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大大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载体、深耕品牌、筑牢阵地,逐步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以来,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喜讯不断,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澄海中学、东厦小学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龙湖区徐煜翔同学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成为粤东首位获此殊荣的学生等。截至目前,汕头市共拥有全国文明校园6所、广东省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校园643所,文明校园覆盖率超60%,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还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累计培养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位,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6位,市级新时代好少年174位,激发青少年“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感。

  铸魂育人:

  以“大思政”培根筑基,厚植家国情怀

  “以前觉得思政课就是照本宣科,现在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红色遗址上课,还能自己创作思政微电影!”金平区一中学学生小林的感慨,折射出汕头市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汕头市创新打造“𬶍城大思政”品牌,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影视思政课”多元模式。同时通过开发10条红色研学路线,创作《潮汕英烈故事》系列动画,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延伸至“生活”。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开展“𬶍城大思政”活动50余场,潮阳区博物馆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革命文物中感悟红色精神。

  在侨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汕头市深挖“侨”资源,创新开展“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为主题,通过“寻找身边的侨批”“我为侨批打Call”志愿讲解员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寻访老侨眷、翻译侨批家书,在“一纸家书”中读懂华侨爱国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侨批主题活动250场,培养小讲解员300余名,相关经验获省文明办全省推广。

  实践育人:

  以特色品牌赋能成长,激活内生动力

  走进汕头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气质——走廊里悬挂的学生书法作品、课间操时跳起的潮韵操、实验室里忙碌的小小发明家……这种“一校一品”的特色矩阵,正为汕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潮阳区贵屿镇龙港小学的“非遗英歌舞”项目,作为广东省优秀案例,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展示。该校通过学英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更传承了勇毅奋进的精神。目前,全市64个镇街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年均开展劳动实践、科技科普等活动超1200场,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平台。

  除了非遗传承,汕头市还聚焦科技创新,形成“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金平区开展“院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中科院院士开设科普讲座;澄海区组织143支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公园广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266场。在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汕头学子斩获13个奖项,其中“智能红树林监测系统”项目获工程组一等奖,彰显了汕头青少年的创新实力。

  创新开展“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守护百年古树”系列活动,通过跨部门协作与青少年深度参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与思想道德建设深度融合。联合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一十百千”系列守护文明实践活动,即发出一个“古树认捐·绿美有我”守护倡议,举办十场巡回展览,安排百个文明实践所、站和百所中、小学校结对守护百棵古树,在全市招募千名守护卫士。发出《“古树认捐·绿美有我”守护认捐倡议书》,到汕头市金山中学、市第一中学、市聿怀中学等10所中、小学校举办巡回展10场,发动热心企业为100棵古树投保,开展“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古树守护创意征集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守护古树主题创意设计创作征集。

  此外,岭南童谣传唱活动成果丰硕。自2022年起,汕头市连续举办“岭南(汕头)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3年来,我市入选省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优秀作品6首,其中一等奖2首,三等奖4首,市文明办2次入选优秀组织单位名单,充分展现了汕头少年儿童爱国爱党、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阵地育人:

  以文明校园为抓手,优化成长生态

  走进新晋“全国文明校园”汕头市澄海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班级“道德银行”、文明礼仪监督岗等特色载体随处可见。“我们坚持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校长李伟介绍,该校开发了《潮汕文化读本》校本课程,每周开展2课时思政实践课,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汕头市构建“市-区-校”三级防护网络。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同在阳光下’项目已培训志愿者500余人,开展心理援助课800余场,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

  同时,全市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个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学习平台。

  汕头市还将文明校园创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全市643所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占比61.24%)形成示范效应。澄海中学、东厦小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其“六个好”创建经验在全市推广。各校开足思政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占比达6%-8%,并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法治、防溺水等安全教育4000余场,覆盖25万人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协同育人:

  以机制创新织密保护网,护航健康成长

  在汕头市龙湖区金珠社区的家长学校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沟通工作坊”正在进行。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引导家长和孩子通过角色互换游戏,体验彼此的感受。“以前总责怪孩子玩手机,现在学会了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家长陈女士感慨道。“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合伙人。”汕头市教育局德育科负责人介绍,全市643所中小学均建立规范化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年至少召开1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和2次家庭教育指导会。

  金平区一小学创新推出“家长智库”项目,邀请医生家长讲健康知识、工程师家长教科学实验,累计开发家长课程56门,实现了家校共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转变。

  此外,市妇联联合文明办打造“家庭教育讲师团”,208支队伍346名讲师覆盖所有社区。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集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临时庇护等功能于一体,与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个公共文化设施共同构成“15分钟未成年人服务圈”,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保障。

  从红色基因传承到侨乡文化弘扬,从非遗活态保护到科技创新实践,汕头市正以系统化、品牌化、社会化的创新实践,书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汕头答卷”。未来,汕头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陈若萱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