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座宅第历经近20年建成,龙湖区大衙这处建于清末民初的侨宅曾是住所也是生产交易场
▼
9座宅第历经近20年建成,龙湖区大衙这处建于清末民初的侨宅曾是住所也是生产交易场
2022-05-29 09:00:00 来源:汕头日报作者:
在龙湖区大衙村西北面,有一处由9座宅第组成的侨宅——“添盛内”。这处古朴幽静的宅院是泰国华侨蔡民健于清末民初建设。近段时间以来,我们三番几次走进这一盛满海外游子乡愁记忆的“华侨庄园”,探寻这个华侨家族百折不挠的创业轨迹,再一次感受潮汕华侨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
侨宅探寻
9座宅第 “或直或斜”围着大外埕
大衙村坐落韩江西溪分汊口,一村镇守三溪之水,一渡过溪达三地,是古驿道途经的村庄,村里的大衙(牙)渡、古路巷,就是驿道留下来的“历史符号”。
“添盛内”紧挨韩江汊流梅溪河,背靠古路巷,村里人也称其为“大夫第”。站在“添盛内”的大外埕中央,看到横、直、斜插着的好几座宅第,它们略似扇状地呈现在眼前,大小不一,规格各异。从右边数起,第一座是书斋,“一房抱一厅”布局。大厅尺寸比较大,是当年私塾的课室,房间是旧时教书先生的居室。
第二座是“四点金”带“双背剑”格局的公厅,是“添盛”商号家族的公厅,也是家族聚议会所。
第三座是“四点金”左带“单背剑”格局的“大夫第”,整座包藏在公厅右侧里面,出入由格仔门通往公巷,非常深幽。
第四座是最为显眼的“大夫第”,格局是“四点金”带“双背剑”连“后包”。
第五座,格局与第四座相同,也是“四点金”带“双背剑”连“后包”的大宅第。
第六座,是行龙虎门六屐五间的“下山虎”格局栈房,门匾用“民国蓝”写着“添盛栈”三个大字。
第七座是一厅一房式的交易场所,名曰“易安居”。
第八座是八屐七间式的储库栈房。
第九座是太平门连接门外的三间过“浮坛”,这是守宅的更房。太平门内外门匾各书“钟灵”“毓秀”大字。
这些建筑不成规律的围绕着大外埕,都朝向外埕口。任何一座建筑,只要在门口,就能观望到整个埕面。
据大宅第四代传人之一的蔡维纯介绍,“添盛内”9座宅第前后花了近20年建成。整个“添盛内”厝屋、埕口共8亩多地。眼前看到的大外埕,原来是“添盛”号的晒场和前园。蔡维纯告诉我们,“添盛内”连同古渡口的码头、栈房,都是他的曾祖父蔡民健一手置建。
“大夫第”重复题匾背后有故事
跟着宅主,我们走进第四座宅第——“四点金”带“双背剑”的“大夫第”。
“大夫第”主座是“四喷水”格局。中厅上挂着一方特别显眼的扫沙绿金字匾额“积善堂”,上款是“光绪甲辰年春月吉旦”,下款是“陶隐卢镕敬书”。卢镕,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安庵埠)人,是清末民初活跃于潮地的书家,本报曾经报道的澄海著名的“孝天公祠”多处书法均出自卢氏之手。从匾额落款看出“大夫第”建于1904年,但拜亭下三山架上、两花厅抱埤屐上、门楼厅的中屏扇门上所有的花雕,尚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穿过子孙巷转入后包楼。这是一座八屐七间的双层“下山虎”洋楼,二门进第,三阶上廊,颇有气势。中厅之上,三山架上的大回字文木雕,所有工艺齐全,没有太大的残缺。两边龙虎门楼厅,虎畔尚保存着完整的六张大扇门,分别镌刻着梅、兰、菊、竹和牡丹花、荷花,虽然色彩尽然褪去,但仍能窥见当年的“高大尚”。全宅白墙蓝窗,行走于走廊之中,天蓝色的“光绪蓝”,使人觉得格外清爽,心旷神怡。
进出后包龙虎门,只见门匾都灰塑雕刻“大夫第”三字,顿觉奇怪。明明前面大门楼已悬挂“大夫第”门匾了,后包门楼为何还写着“大夫第”呢?这显然不合常理,重复题匾究竟是何原因?
现场探访我们发现,正厅墙边靠放着一方老匾,匾上写着“光裕堂”三字,其署款是“光绪庚子陶隐卢镕书”。由于年代久远,现年74岁的宅主陈玉珍和61岁的陈静群妯娌,因当年年龄偏小,无法记得该匾悬挂位置。但从大厅横梁上存留挂匾构件,推测此匾原来应是悬挂此厅。
再仔细观察龙虎门楼厝脊上的灰塑和厝角头,很明显是原先建造,被后来再建的子孙巷厝角包含在下面,界线分明。从建筑新旧痕迹看来,再联系前后厅的堂匾,以及宅主零碎的记忆,至此真相大白:光绪庚子年(1900),在海外发迹并获得大夫衔的蔡民健,回家置地兴建这一座七过间的楼房,龙虎门题匾“大夫第”,中厅树匾“光裕堂”。及后生意看好,财富日丰,便有了“起厝头,叠门楼”扩建家宅的想法,于是把“光裕堂”改作后包,向前扩建了“积善堂”和双火巷从厝,构成了“双背剑”的“大夫第”。
在现场我们看到,“大夫第”下厅至今存放着一把很长的船桨,从外表乌黑的包浆来看,还有那早被水波刮得锋利无比的漕木桨刀,可见桨的年份不少。据宅主介绍,当年曾祖父蔡民健在泰国谋生时以做潮汕“杂咸”生意起家,高峰时还拥有船队。这把老船桨就是当年船队留下来的船桨。
据介绍,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家中人口的日增,蔡民健继续向四周发展,在“大夫第”左侧又建了一落“单背剑”的“大夫第”,即前文提及的第三座宅第。没想到民国初年,“添盛”号货物在运输途中因遇天灾而损失惨重,“添盛”一时无法筹措现款赔偿供、购双方的损失,蔡民健毅然把这座落成不久的“大夫第”赔偿给供应商,永不赎还。
全新“大夫第”一夜之间“江山易主”,让人不禁感叹:创业本来就是一条艰辛异常的道路,华侨的异国创业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添盛内”曾是商住综合场所
蔡民健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不悔过去也不惧将来,坚信“爱拼才会赢”,振作精神,砥砺前行。
随后不久,他在已经转手的“大夫第”前兴建了公厅和书斋,又在第一座“大夫第”右侧新建一落“四喷水”双背剑带后包的大宅,其规模、尺寸全部和相邻“大夫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新宅第不再书写“大夫第”作为门楣,也不再和原先两座大宅同个朝向,明显左拐斜插,颠覆了之前两座宅第的风水格局。新宅完工后,他学先贤避避忌,不再显摆“大夫第”的衔头,空白留余,盖取“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之意也。也许是机缘巧合,或是上苍眷顾,从此之后,“添盛”号生意风生水起,如日中天,三房妻室也先后为蔡民健添了9个男丁。
快速发展的“添盛”让蔡家赚得盆满钵满,但蔡民健从不固步自封,从未放慢前进的步伐。他不断扩展外埕口,作为晾晒“大菜”“菜脯”“贡菜”等晒场,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以“左家右坊”的理念,先后在住宅西侧建了一座“五过间”储库,在晒埕西南角建了“七过间”仓库。储库作为储藏成品货物的栈房,仓库作为半成品存放处,以避风雨。而栈房巷口处,盖有一座一房一厅的小筑,挨着栈房的厅门上用翠绿色瓷片镶嵌着“易安居”三个大字,这就是当年“添盛”交易的场所和账房,本来墙壁上还留着一个算盘叠着一把葵扇的“锦灰堆”。惜乎这处别有意味的“锦灰堆”连同巷口门匾“添盛栈”3个大字,在修缮中被粉刷掉。
华侨故事
“商业王国”有批发行还有码头船队
“添盛”是大衙人蔡民健于清光绪年间兴办的商号。蔡民健人称“鸡腱爷”,生于清道光辛丑年(1841),卒于民国甲子(1924)。年轻时随红头船到泰国谋生,偶然机会发现去家万里、远客他邦的侨胞们,喜欢吃家乡酥脆芳香的橄榄菜、贡菜、咸菜、菜脯、橄榄糁等“杂咸”。于是回乡发展腌制行业,专心做起“杂咸”生意,源源不断向东南亚输出“思乡菜”,以慰海外游子思乡之情。
潮汕俗话说,“做生意三世孬入忠臣庙”,故殷商巨贾也乐于捐取功名官衔。发迹起家后,蔡民健也循例捐了一个从五品官阶——奉直大夫,并于清末民初期间在家乡“大衙头”附近置地兴建“添盛内”,瞻养父母,安顿妻儿,很快也发展为既是住所,又是生产场地、交易场所的“华侨庄园”。
巅峰时期,蔡民健执掌的“商业王国”在大衙拥有添盛菜廊、添盛货栈、添盛码头,在汕头有添盛批发行,在曼谷耀华叻路祖师宫旁有添盛商行。还有一支较大型的船队,长年运输货物,将自家和周边出产的“杂咸”运往曼谷,又将泰国大米、百货运回汕头贩卖,生意红火。
“添盛”引发“杂咸”商品化生产热潮
由于“添盛”的辐射和集聚效应,清末到民国时期,外砂地区(包含今天的外砂、龙华、新溪、新海等街道)出现“杂咸”商品化生产热潮。富砂村“强兴菜廊”、南社村“祝合菜廊”、凤窖村“识味菜廊”、下蔡村“顺昌菜廊”,都是当时有名的经营者。民国时期,顺昌菜廊与泰国商家合资,改为“顺昌泰菜廊”,成为当时澄海第一家中外合资加工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外砂人梳理传统渊源,培植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腌制行业,继续开发潮汕风味小菜,出现了蓬盛、玉蕾、正盛、龙盛、锦桂、伟顺、富良等一大批专门从事腌制咸菜、熬制橄榄菜、精制贡菜的食品加工企业,“橄榄菜”香飘海内外。
红色足迹
放哨送信提供宿营地 “大舍娘”舍身为革命
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添盛”号传至蔡民健之孙蔡华安,人称“大舍”,他经常赴泰国打理生意,很少在家。“大舍娘”沈楚湘,便成了“添盛”号和“大夫第”的主人。
沈楚湘,出身于大户人家,读过书,接受新潮思想,同情理解共产党的革命工作。1940年开始,在敌人不断搜捕和屠杀的威胁中,她不顾自身和家人的安危,千方百计为官方地下党组织提供宿营地、粮食、情报,还为他们放哨送信,帮忙安排渡船等,配合武装队伍进行活动,是众多革命堡垒户的杰出代表。“大夫第”成了重要的官方地下交通站、秘密联络点,直至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期间,许杰、张明、林正昭、余锡渠、余锡希、李世平、李树光、许坤炎、余昌丰等革命同志都曾到此活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同志皆称“大夫第”为“总统府”(暗号)。
上世纪80年代中,年届八旬的“大舍娘”沈楚湘专程从香港回到大衙村,参加“添盛内”的分家,受到乡亲们的关注和欢迎。时任大衙村调解会主任的蔡文华作为中间人,见证了蔡家的分家。他回忆说,闲谈之中,“大舍娘”还提起当年地下党在“大夫第”活动的情况,记忆犹新。她还不忘询问许杰等人的近况。
“红色侨乡”示范线组成部分
重新规划设计“大夫第”将焕新
与地下党组织的红色X缘,让“大夫第”和“红色渡口纪念亭”“大衙地下民兵活动场所”等处都跻身“红色文化遗址”名录,也成为汕头市、龙湖区打造“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龙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蔡冬宏介绍,“大夫第”(添盛内)作为大衙地下交通点旧地,除对外观进行修缮,依托周边场地空间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红色纪念园地外,大夫第还计划打造成为大衙华侨文化展示馆,将成为龙湖区首个村级侨文化展示馆。同时,启动“大夫第”前道路和雨水工程建设。本期“大夫第”及其配套总投入超过1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工程建设计划。
【研究者说】
共同打造华侨文旅品牌
原广东省官方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伦伦教授一直关注“特色侨宅”的保护和利用这个课题,对龙湖区和龙华街道利用全市打造“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之机,投资修缮、保护侨宅的行动表示看好。
林伦伦认为,特色侨宅已经成为侨乡的一张特殊名片,是我市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特色侨宅不仅是对特色建筑的抢救,更是对潮汕历史文化底蕴的弘扬。为此,他建议发挥官方主导的作用,并充分调动专业人士和当地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打造华侨文旅品牌,实现地方有亮点、文化有载体、经济有促进、村民有增收、游客有收获的多赢局面。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