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4遇冷,立讯精密怎么办?

iphone14遇冷立讯精密怎么办


2022-10-20 10:39:00
来源:财熵作者:

导读: 立讯精密 从一个生产连接线的小工厂,成长为果链巨头,最高市值一度达到4400亿元,令人赞叹。不过,过度依赖 苹果 ,也让立讯遭到“反噬”。面对如此局面,公司2022年以来加速发力汽车产业链,但转型之路并不容易。对于立讯来说,或许阵痛难免。

 

“iPhone 14可能是苹果(AAPL.NASDAQ)帝国盛极而衰的标志”,2022年9月iphone 14发布后,经济学家任泽平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评价。

 

9月18日,也就是iphone 14发布10天后,“黄牛诉苦苹果14倒贴100元出”冲上微博热搜;据《每日经济新闻》近日报道,在电商渠道,iPhone 14 Plus的售价普遍比官网便宜500元左右,而iPhone 14的售价则普遍比官网便宜200元左右。此外,财熵从聚划算平台了解到,iphone 14在该平台的价格比官网便宜了600元。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对比前两年的iPhone 12、iPhone 13系列,在发行后近一个月内均无降价动作,这次则是iPhone手机发行后降价最快的一次。iPhone 14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年度最不保值手机”。

 

iPhone14上市后,苹果的股价短暂冲高后便开始“跌跌不休”,而 苹果产业链 (下称“果链”)巨头——立讯精密(002475.SZ)的股价走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是靓丽的三季报预告也挡不住公司股价“孔雀东南飞”。

 

8月26日,立讯精密在披露2022年中报之时,也发布了三季报业绩预告。数据显示,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60.95亿-65.65亿元,同比增长30%-40%;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预计23.15亿-27.81亿元,同比增长44.49%-73.80%。

 

中报及靓丽的三季报预告,给立讯精密换来的是“高开低走”,而在iphone 14发布后,立讯的股价甚至加速下跌。面对iponhe 14的窘境,深度绑定苹果的立讯出现如此走势,也不足为奇。

 

立讯精密从一个生产连接线的小工厂,成长为果链巨头,最高市值一度达到4400亿元,令人赞叹。2021年立讯超过70%的收入来自苹果,但财熵发现,过度依赖苹果,也让立讯遭到反噬。面对如此局面,2022年以来立讯加速发展汽车产业链。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好走,对于立讯精密来说,难免经历阵痛。

 

大享果链红利

 

2020年,立讯精密及母公司立讯有限,斥资33亿元收购台湾纬创集团的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的股份,成功进入iPhone整机代工链。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阵地会被他昔日的打工妹一步步侵蚀。

 

1988年,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进入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这是富士康在大陆开设的第一家工厂。到了1998年,王来春在公司已经做到了管理层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陆打工人在该公司的最高职位。

 

不知是不满足于现状,还是嗅到了电子行业爆发的风口,王来春决定自己单干。1999年她从富士康辞职后,随即收购香港立讯,专做电子连接线、连接器等电子产品。

 

有意思的是,郭台铭并不把王来春当作竞争对手,相反还会把富士康消化不完的订单交给王来春去做。并且立讯精密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旗下的富港电子,是立讯的第三大股东。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消费电子迅速崛起,富士康的规模和订单都涨了好几倍。2004年,王来春回到深圳,正式创办立讯精密。

 

随着富士康订单增长,傍上“大腿”的立讯精密,营收也水涨船高——2007年为3.51亿元,2010年则飙升至10.11亿元,三年涨了接近200%。立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2009年,来自富士康的收入占公司营收比例分别为47.73%、56.46%、45.38%。

 

富士康不仅给了立讯精密订单,还把它推上了资本市场——2010年,立讯精密成功登陆深交所。

 

从王来春离开蒸蒸日上的富士康去创业可以看出,她是个有“野心”的人。在获得资本加持后,立讯精密开始疯狂并购扩张。

 

2011年,立讯精密收购了昆山联滔60%的股权,切入苹果供应链,最初获得的是ipad连接线订单。2014年立讯完成昆山联滔剩余40%股权的收购。

 

2012年是立讯精密并购较为密集的一年。这一年,立讯收购了深圳科尔通实业、福建源光电装等公司。这一系列的并购,让立讯成为艾默生、华为等巨头的供应商。

 

2013年,立讯精密收购苏州丰岛,进入可穿戴领域。

 

2016年,立讯精密收购苏州美特,切入声学领域,为拿下AirPods订单奠定了基础。

 

2016年9月,苹果推出新款 无线耳机 AirPods。这款耳机小巧、轻便,音质佳,一上市就大受欢迎。但高品质的背后,是对生产工艺的高要求。一个小小的耳机里需要精准塞入上百个精密元件,这对工厂的良品率是个极大的挑战。此时给AirPods代工的台湾英业达在良品率上始终不过关,苹果不得不寻求其他公司合作。

 

立讯精密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几个月的推演、实验,把良品率提升到接近100%,从英业达手里抢来了订单。2017年,苹果CEO库克到中国访问立讯时表示:“他们超一流的工厂,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和细思融入AirPods 的制造。”

 

成为AirPods代工厂,是立讯精密的重要转折点与加速器——在苹果体系中,Airpods是除iPhone外第一个年销量过亿的产品。而Airpods是立讯切入苹果平台的第一个组装产品,公司凭借良品率、效率优势,在2019年占据了Airpods 70%的份额,而Airpods也是立讯在2019年和2020年业绩增长最大的推动力。

 

从业绩上看,把AirPods称为立讯精密的转折点并不为过。2016年,立讯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疲惫,当年公司的毛利率、净利润出现下滑,二季度的营收增长仅为1.63%,净利润增长甚至为-12%,全年净利润增长仅7.23%,相对于2014年、2015年均在70%以上的增速,可谓呈断崖式下跌。

 

由于进入AirPods产业链,立讯精密的业绩在2017年重回高增长道路,2017-2020年公司的营收增长分别为65%、57%、74%、50%。很难想象,若当时没有进入AirPods产业链,立讯后来会是什么样子。

 

而在资本市场,立讯精密的股价打通“任督二脉”、实现腾飞,也是从进入AirPods产业链、成为苹果重要代工厂开始。2017年1月,立讯的市值还在400亿元左右,到了2020年最高时达到4400亿,短短三四年时间,市值翻了10倍。

 

2013-2020年立讯精密股价图源 东方财富

 

遭到苹果“反噬”

 

继代工AirPods之后,2020年立讯精密切入Apple Watch的组装业务;同年,立讯与母公司立讯有限共同出资收购江苏纬创100%股权,以及昆山纬新21.88%股权,进入iPhone整机代工链,进一步绑定了苹果。

 

通过苹果的“背书”,立讯精密奠定了公司在行业的口碑和地位,有利于拓展其他客户。不过,财熵注意到,2021年立讯精密来自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高达1140亿元,占公司收入比例为74.09%。

 

虽然立讯精密未披露这个大客户到底是谁,但能给它上千亿订单的公司,只能是苹果。

 

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立讯精密第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不断提高,2016-2021年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3.18%、36.58%、44.85%、55.43%、69.02%、74.09%,即来自苹果的收入愈发庞大。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虽然苹果的订单会提升公司的业绩,但如果来自苹果的营收足以左右公司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看并非好事。

 

如上文所说,苹果2022年发布的新机iphone 14似乎面临窘境。任泽平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苹果靠着垄断吃老本,毫无进取精神,推出灵动岛等伪创新糊弄消费者,还要高价收智商税,就连乔布斯的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iPhone14没新意,纯粹就是换了干净衣服的iPhone13”。

 

在iphone14发布之后一个月左右时间,立讯精密股价最大跌幅已经超过20%。苹果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立讯。

 

2022年3月28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乌克兰危机和通货膨胀升温开始影响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苹果公司计划削减iPhone和AirPods设备的产量。次日,立讯精密股价大跌6.11%。

 

对于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立讯精密在年报中坦言,尽管相关客户在业内均属于顶尖客户,具有强大、领先的市场竞争力,且与公司保持了多年的稳定合作关系,但如果重要客户发生严重的经营问题,公司也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往极端点说,若立讯精密被踢出果链,那对公司将是是沉重的打击。当然,这种概率还是比较小。从销售占比看,这些年立讯把苹果抱得越来越紧,靠的是良品率和成本优势,而资本是逐利的,若供应商有优势,苹果便会继续合作。目前来看,立讯的优势还是难以被替代。

 

不过,即便苹果的产品销售良性,并且立讯精密能够和苹果长期合作,但其烦恼依然不小。

 

一方面,立讯精密能够和苹果长期合作,先决条件是良品率和成本优势,若要一直保持这些优势,公司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数据显示,近几年立讯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21年已高达66.42亿元;

 

2016-2021年立讯精密研发投入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另一方面,为了紧跟苹果的脚步,除了研发投入,立讯精密也需要大量投资固定资产,大额的资本开支让公司显得有些疲惫。

 

数据显示,近些年立讯精密的资本开支也在不断飙升,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甚至已覆盖不了公司的资本开支。2016年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为45亿元,到了2021年底已经膨胀到378亿元,而每年高达数十亿的固定资产折旧也不是小数目。

 

2016-2021年立讯精密经营活动现金流及资本开支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赚来的钱都用来投资,意味着维持公司经营的重要方式是融资。2016年立讯精密的有息负债约为32亿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00亿左右;同期,应收账款则从47.21亿元飙升至316.23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42%升至62%。

 

可以发现,近些年立讯精密虽然“跑”得很快,但从相关数据来看,它跑得还是有点吃力。

 

此外,苹果对生产链有着绝对的掌控欲。对于一件产品,苹果常常会选择两家以上的供应商,一方面,可以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扶持新供应商,与老供应商相互制衡,挤压供应商的利润。近几年,果链成员立讯精密与 歌尔股份 (002241.SZ)的毛利率都在不断下降。

 

2016-2021年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毛利率(%)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从上文可以看出,立讯精密已经多少遭到了苹果的“反噬”,而且苹果的收入占比如此之大,会让公司在苹果面前更加“唯唯诺诺”。

 

受疫情、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已出现衰落。据中国信通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7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56亿部,同比下降23.0%;放眼全球,瑞银证券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整合分析认为,2022年全球 智能手机 出货量约为12.3亿部,相较去年减少9%左右。

 

如今来看,无论是站在自身角度还是行业层面,发展新业务都是立讯精密的当务之急。

 

“为别人造好车”

 

2022年2月11日晚,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奇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奇瑞 新能源 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的 整车 研发及制造。其中立讯出资5亿元,持有合资公司30%的股份。

 

此外,公告表示,控股股东立讯有限以100.54亿元购买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在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的当下,立讯精密也忍不住下场造车了?

 

不过,此造车非彼造车。立讯精密表示,公司不造整车,而是协同奇瑞新能源开拓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业务,抓紧机会窗口成为全球 汽车零部件 Tier 1(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为别人造好车。

 

“立讯和奇瑞两家公司在各自的领域的体量都比较大,立讯跟奇瑞合作,是互补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强强联手。”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汽车分析师张翔对财熵表示。

 

事实上,自2011年开始介入 汽车电子 ,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超过10年,目前其在汽车产业链已经有线束、连接器等多种产品。可见,公司也想通过多元化来降低对苹果的依赖。

 

立讯精密在汽车产业链的产品图源公司年报

 

不过,立讯精密十年也没磨成一剑。数据显示,2018-2021年公司的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收入分别为17.28亿元、23.61亿元、28.44亿元、41.43亿元,同期收入占比分别为4.82%、3.78%、3.07%、2.69%。公司的汽车相关产品收入虽然在上升,但在苹果的光芒掩盖下,收入占比却在降低。

 

除了2022年2月宣布和奇瑞合作,同月立讯精密还抛出一个135亿的定增方案,其中有2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35.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立讯方面表示,20 亿主要用于Tier 1业务,包括特种线束、高/低压线束、充电枪和整车线束等。

 

立讯精密定增投入项目图源公司公告

 

一个月内接连抛出和汽车相关的重要公告,足见立讯精密对于往汽车领域发力的急迫。

 

随着 新能源车 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市场对于 智能汽车 电子零部件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叠加立讯精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尴尬处境,此时公司往汽车领域发力很有必要,但难度似乎也不小。

 

“立讯想成为Tier 1领导厂商,所需资金肯定是比较大的,它这一领域的业务应该跟华为做的比较类似。华为这么大的规模与声势,目前在该领域市场份额还是比较小,立讯要往这个目标进军,挑战性就更大了。目前国内厂商在Tier 1领域,没有进入前十名的公司。”张翔说,“立讯在汽车行业想做一个知名的Tier 1还是比较难,汽车的零部件非常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零部件,立讯可能做不了。”

 

资料显示,全球100大Tier1 厂商中,中国企业仅有8家。全球4大Tier1厂商博世、日本电装、采埃孚、麦格纳,成立时间都在50年以上,收入规模都在300亿美元以上,立讯精密想要挑战这些巨头,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立讯精密也坦言,汽车产品的安全级别可能仅次于航天产品,与消费电子类的很多产品不同,产品的开发周期也相对更长。此外,汽车业务客户相较消费电子也更为分散,汽车 Tier 1厂商的技术沉淀也通常更深。

 

关于立讯精密和奇瑞合资公司的ODM业务,张翔告诉财熵,“ODM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别人研发汽车,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车企,都讲究掌握核心技术,如果把研发交给别的公司做,那就表明它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很难去做创新,这样一来公司的竞争力就不行。现在大的车企都有自己的研发平台,ODM业务在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可以发现,无论是ODM业务,还是汽车零部件Tier1领导厂商的目标,对于立讯精密来说都存在不小的难度。但若立讯在Tier1领域不以“领导厂商”为目标,似乎意义也不大,因为以立讯目前的体量,新业务的规模若太小,则起不到拉动整体业绩的作用。

 

不过,留给立讯精密的选择似乎并不多。汽车产品箭在弦上,也是不得不发。如今局面,对它来说或许难免经历阵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