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潮汕历史文化“活起来”

融入“街头文化” 让小公园人气更旺

李宏新(广东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我建议在小公园融入街头文化、广场文化等,以多元化文化生态吸引游客驻足、互动,让小公园人气持续火爆。”在广东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李宏新看来,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潮汕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但要让小公园从“一时红”走向“长久红”,必须在文旅融合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发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保育活化和文旅建设的加快,小公园开埠区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文旅和红色“打卡点”。如何更好发挥多元文化资源优势,增加人流量、热闹度、游客驻足时长呢?“近来我市有关部门利用节假日组织非遗人才集中开展非遗展示、市集等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李宏新表示,希望鼓励支持街头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例如街头音乐、讲古、相声、小品、戏法、街舞等等,以方言的、非方言为语言载体,以本土的、外来的文化形式演出均可,若有各种街头文艺散布大街小巷,会极大营造热闹氛围,增加游客驻足时长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在店铺与游客互动体验上下功夫,培育发展“夜经济”,让游客在更好的消费体验中流连忘返。“我们还可以在非核心区规划停车位,在缩小空间、减少大街空疏感的同时,也增加车位,从而实现引流。”

本报记者 刘文钊

章建华(北大博雅旅游规划院专家,乡村工匠高级工程师):

运营前置 让小公园从“网红”变“长红”

对于北大博雅旅游规划院专家、乡村工匠高级工程师章建华来说,如何将历史文化赋能旅游产业一直是其思考并落地实践的课题。他表示,小公园作为汕头最重要的潮汕文化传播窗口,上半年旅游人次已经突破1000万。那么,小公园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

“小公园为什么值得去?如何做才值得反复去?文旅项目要打造是内容,内容要有内涵。潮汕历史文化就是我们的内容,如何表现内涵就是潮汕旅游的底蕴,是我们讲故事的基础。除了讲故事外,还要有各种各样与游客相关的文创产品和衍生产品,这就需要重视运营。”章建华认为,运营前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营就是周到的考虑“人”和“钱”的关系,从前端到后端每个链条都要能比较专业去做、形成闭环的运营,才能做到全链条运营,然后从策划、招商、演绎、营销、宣传等方面围绕运营来进行深耕。

在章建华看来,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有显著的海洋文化和海丝文化,从建筑、语言、美食、生活方式等有非常多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大量的游客有探索神秘潮汕文化的浸入式体验需求。他认为,小公园要可持续发展,要以运营前置的思维对其进行系统的思考,从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细节,到每一个节庆,真正做到游客在小公园可以浸入式体验到浓厚的潮汕民俗和文化,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节庆,游客是演员,演员也是游客。

本报记者 刘文钊

周哲雄(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退休教师):

修缮小巷旧楼 增添老市区烟火气

“小公园开埠区修缮工作基本完成,看起来确实非常漂亮,但过于整洁,失去生活的真实性,建议对小巷旧房子加固修缮,增添老市区的人间烟火气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退休教师周哲雄表示,小公园开埠区启动相关修缮工作已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进一步安装各条小巷的路灯,加固旧楼,就能吸引住户商户,整个片区就不会有一种“人去楼空”的空寂感。

  就进一步推进保育活化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周哲雄认为,市委、市官方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自2016年开始启动相关修缮工作,把小公园开埠区列入保育活化重点内容,建筑群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见证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潮人精神文化家园”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要进一步保育活化,就要做好旧居修复重建加固,安装路灯,提高当地住户商户的日常管理能力,在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商业准入等重点工作。

  “小公园特别是安平路这一带,其实这里原先是摆地摊的,商业气息繁荣,如今为了城市的整洁,这种地摊文化没有了。”周哲雄自小在老市区长大,安平路的地摊文化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地摊文化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摊文化可以跟现代文化结合,逛地摊文化已经成为市民特有的休闲方式。

  本报记者 陈文惠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2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