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注活力 滨海客厅焕异彩

南滨绿地公园入围“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

“海绵+”注活力 滨海客厅焕异彩 汕头市 图1张
  南滨绿地公园将城市公园与区域防洪排涝完美结合,形成一条通山达海、绿廊贯通的生态廊道。本报记者 林鹏 摄

  近日,我市南滨绿地公园成功入围“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第12批案例,在《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上刊登,并登上国家住建部官网,向全国人民展现汕头滨海客厅、市民生活后花园的风采,展示近年来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成果。这处“城市门户、活力公园”,修复山海生态廊道,塑造韧性海绵系统,建成后成为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眼一笔,也跃升为深受汕头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胜地。

  打造山海通廊,塑造特色景观

  位于濠江区的南滨绿地公园,地处内海湾石大桥南段,背靠石风景区,与市中心区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公园总用地面积约92.33公顷,以石大桥为界划分为东区和西区。

  建设前,这里其实是一个规模巨大、污染严重的大型煤场码头,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生态亟须修复。片区存在煤矿棕地、生态脆弱、场地易涝等问题。由于场地内排水系统不完善,在台风暴雨多发季节,上游居民社区大量雨水通过三条排洪沟汇入场地,再加上受上游山洪及末端海潮影响,场地内涝情况较为严重。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基于场地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浓厚的渡口文化、丰富的工业遗迹资源等特点,项目设计提出修复山海生态廊道、塑造韧性海绵城市,将城市公园与区域防洪排涝完美结合。通过生态、景观、文化、活力四大策略,打造城市门户、活力公园,形成一条通山达海、绿廊贯通的生态廊道。

  为打造山海通廊,项目加强公园与石风景区的衔接,利用场地内的自然山体设计与景区山体相连的空中走廊,使“山-园-海”紧密连接。重点依托场地文化记忆,通过对旧工业遗址、天后古庙及周边进行景观改造,打造滨海渡口文化窗口,打造工业特色景观,塑造特色文化活动场所。

  融入海绵建设,丰富休闲空间

  “海绵+”的注入,为公园注入无穷活力。结合片区建设前存在的问题,市住建部门在公园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场地内分散布置生态草沟、下沉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塑造韧性海绵系统。针对场地建设前易涝问题,项目重新梳理场地水系,将原有三条排水渠进行了连通和拓宽,设置景观湖、自然生态护岸,将城市防洪排涝、雨水收集功能与公园景观完美结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努力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完整的生物链,形成完善的生态多样性景观体系。通过构建源头海绵、排水系统、末端调蓄的三级体系,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增加末端调蓄空间约2万立方米,实现场地及周边“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治理目标,缓解周边内涝。

  如今,公园在整个片区联动区域内,通过各项措施整体提升区域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成为片区内一个硕大的生态海绵体,更成为汕头市民及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逢节假日,公园里科普教育、市民休闲、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轮番开展,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俯瞰园区,“我爱汕头”大型标识鲜艳夺目,展现汕头独特的地域文化,道出了市民群众内心的热爱。

作者:林彦恂

发表日期:2023年08月0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