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担重任 实干绽芳华

▼
来自深圳的“她”力量同心助力汕头“百千万工程”
在春潮涌动的南粤大地上,一群巾帼身影正以坚韧行动开展着帮扶协作实践。她们是深圳汕头协作力量中平凡而耀眼的星辰,以柔肩扛起重任,主动融入汕头高质量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教育协作、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巾帼篇章。她们的故事,是山海协作的温暖注脚。
驻西胪镇工作队蒋惠军:
从深圳到西胪,东北姑娘的协作“心”路
从深圳繁华的写字楼到潮汕泥泞的乡间小道,东北姑娘蒋惠军用双脚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希望,她以“异乡人”的身份扎根潮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崭新的篇章。
去年7月,来自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蒋惠军作为新一轮的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西胪镇工作队成员来到潮阳区西胪镇。初到潮汕,语言成了她面对的第一道“天堑”,村民们此起彼伏的潮汕方言像一串“加密电波”,让蒋惠军既震撼又迷茫。“听不懂,但乡亲们递来一杯热茶时,眼里的善意却让我心头一颤。”她说。
刚开始,蒋惠军和驻镇工作队的同事们一起住在店后村,出行总会经过一条泥泞且杂草丛生的小路。她发现,这条只有四五百米长的小路,连接的是周边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清晨傍晚赶路求学的孩童、颠簸运送物资的货车、来来往往的机动车,每天悉数从这里经过。而这条路旁边是低矮的农田,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去,存在安全隐患。“这条路,要修!”蒋惠军与村“两委”干部、工作队队长商量后做出了修路的决定。随后,蒋惠军和工作队队员联合村“两委”干部,在烈日下开始清理路面。清理了一百米左右时,蒋惠军突然发现队伍中多了几位她不认识的人,一问才知道,那些都是周边的村民们。“深圳来的干部都这么拼,咱也不能干看着!”大家看到驻镇干部和村干部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受到感染,纷纷加入。这条泥泞村道的蜕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见证了一位东北姑娘与潮汕乡村的深情相拥。
这件小事也让蒋惠军备受鼓舞,“乡村振兴不是修一条路就能实现的,我们带着深圳的经验来驻镇帮扶,就是要谋项目做实事能给西胪镇带来更多变化,推动西胪镇的长期发展”,蒋惠军说道。
驻井都镇工作队郑晓欣:
“00后”“家己人”,在泥土里读懂家乡
清晨的井都镇,薄雾还未散去。2002年出生的郑晓欣已和驻井都镇工作队其他队员一道,踏上了走访村民的乡间小路。作为深圳本轮派驻汕头最年轻的驻镇帮镇扶村干部,来自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的郑晓欣也是在井都镇出生的当地人,她用方言与村民拉家常,用笔尖记录着乡村振兴的点滴变迁。这个自嘲“曾经对家乡一知半解”的潮汕姑娘,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并在帮扶工作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虽然生于井都,但由于初中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郑晓欣对家乡的经济、文化知之甚少。“小时候总盼着离开这里去大城市发展,但当看到深圳在家乡井都镇开展帮扶协作任务时,我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选择回到这里。读懂家乡,要从读懂脚下的泥土开始。”郑晓欣坦言。
尽管是队里唯一的女性、年龄最小的队员,郑晓欣却从不给自己设限,她和帮扶队员们参与“送清凉”“河小青”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农活体验、宣讲入户等多样化形式,广泛参与基层建设和乡村治理,为群众解决了多件“急难愁盼”问题。在驻镇工作队的推动下,郑晓欣也看到了家乡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最让我自豪的是,看到村民们从‘等靠要’到主动创新实现自我‘造血’。”2024年10月,郑晓欣和工作队队员对井都镇实地调研时发现,当地的农产品品质都不错,但存在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不足、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等问题。工作队与村“两委”讨论后决定,推动井都镇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他们帮助当地企业——“廷顺咸菜”分析企业资质,完善工作资料,对接相关负责部门,成功促成其获得“圳品”认证。此外,工作队还积极对接深圳资源,促成“廷顺咸菜”“炎木鱼丸”等井都美食走上了深圳消费者的餐桌,带动了井都镇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
“帮扶不是单方面地给予,而是双向成长。我在这里收获的,远比想象中多得多。”郑晓欣感慨道。在井都镇的日日夜夜,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与政策,更需要像她这样“生于斯、长于斯、梦于斯”的赤子之心。“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梦也在这里启航。”
驻汕头支教队队长黄燕妆:
跨越山海的“教育摆渡人”
3月的澄海区实验高中附属小学,清晨8时,支教老师黄燕妆抱着厚厚的阅读书籍及一沓教材踏入教室。黄燕妆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这是她在汕头支教的第二年。
“汕头是我永远的根。”黄燕妆出生于汕头市潮阳区,家乡的山水人文滋养了她,也在她心中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后来,她前往深圳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她在深圳宝安区深耕教育24年,逐渐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育骨干。2023年,当听到深圳与汕头开展教育领域协作时,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担任深圳驻汕头支教队队长,并扎根潮南区,在仙城深溪、陈店等学校开展阅读讲座,为潮南教育添砖加瓦,让深圳阅读理念在汕头这片热土上碰撞智慧之光。2024年她又一次向组织申请,走进澄海区并扎根一线校园为学生们讲授阅读课。支教两年,黄燕妆已成长为深汕两地教育协作的“摆渡人”。
在黄燕妆看来,家乡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如今自己有了能力,就应该为家乡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在黄燕妆和支教团队的努力推动下,深汕教育协作累结硕果:汕头市各区借鉴了深圳市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大单元作业设计模板、命题多维细目表等方面的经验,为当地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提供学习支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汕头潮南区依托“宝安-潮南学习网”推动区域教研方式更新,注重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的规范意识和实效意识,重视研究案例的积累,借鉴宝安教研经验,大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协作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因地制宜开垦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教育土壤。”在黄燕妆的带领下,支教团队在2023至2024学年度完成了600余次教研活动,辅导学生竞赛获奖近300人次。从深圳到汕头,从课堂到管理,黄燕妆用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智慧,架起了一座深汕教育协作的桥梁。正如她所说,“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收获孩子们的笑容,收获成长的感动,更实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驻龙湖区支教队教师林忻瑶:
乡镇AI课堂里的“魔法师”
在龙湖区外砂街道蓬中华侨小学的每周信息科技课堂上,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热烈的讨论声。五、六年级的学生们用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潮汕非遗剪纸、工夫茶等文化符号转化为跃动的代码。这场改变乡镇孩子科技认知的创新教育,源自一位从深圳来的年轻女教师——林忻瑶。
林忻瑶来自深圳市坪山区外国语文源学校,2024年8月,她由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选派,带着满箱的教学资料和课件来到蓬中村支教。为了激发更多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林忻瑶在课程内容和社团活动设置上下足了功夫。她将深圳前沿的教学内容和实操体验理念引入教学日常,应用深圳的教育云资源平台给学生们上AI课,用AI画汕头地标、把汕头地标建筑变成剪纸、玩偶等,把从深圳带来的VR眼镜作为课程奖励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面对乡镇学校薄弱的师资力量,她与学校老师以“双师课堂”的形式开设了编程社团,结合潮汕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设置了“英歌舞”“工夫茶”等编程课,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林忻瑶还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参与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如协助课件制作、推动无纸化办公等。最近,林忻瑶还结合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以“AI赋能”为主题向全校老师分享了如何熟练运用DEEPSEEK、KIMI等AI软件快速做课件、出练习题的操作心得。
身为一名教师,林忻瑶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这次来家乡支教,能够在对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提炼和筛选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土化教学提质的方法与策略,我感到非常满足,也很感激能拥有这份经历。”当被问及支教感悟时,林忻瑶认真地说:“我希望为每个孩子打开一扇窗,说不定他自己就会打开一扇门,那才是真正的未来教育。”
发表日期:2025年03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