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古村落 落脚处有故事

古渡口至今仍有渡船穿梭其间
公园成为村民健身打卡的好去处
华侨捐资助建的玉窖华侨小学
  村内池塘众多,流淌的溪流给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
  村头巷尾随处可见百年古榕,枝繁叶茂
  古朴的老宅,具有别样的韵味

  走进澄海区澄华街道上窖社区,目之所及皆风景,落脚之处有故事。上窖,创村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里依傍韩江,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祖居地,也是著名侨乡,曾走出高满华、高晖石、高绳芝等著名侨领。

  倘佯其中,民居、祠堂、驿道、古树、渡口等相互错落其间,集明清文化、岭南建筑和潮汕民间艺术于一体,浓厚的古村落文化堪称一座“潮汕民间艺术博物馆”。2021年,上窖社区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秀美古村入画来

  上窖社区依傍韩江,村巷干净,环境优美。漫步其中,百年古榕随处可见,名门望族老屋比比皆是,青砖黛瓦、古色古香、乡愁袅袅。记者看到,各姓氏宗祠、祖屋等古建上的嵌瓷、木雕、壁画和石雕等工艺美轮美奂,让人恍如置身画中。这个传统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染尽了数百载的沧桑,依然那么气势恢宏、耐人寻味,被誉为一座“潮汕民间艺术博物馆”。

  “上窖村昔日是水陆交通要地,往下可直接出海,往上直通潮州城,渡船到对岸可达大衙、渔洲、鳌头、庵埠等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姚忠生告诉记者,上窖创村于南宋年间,历史可上溯700多年。最早创村居民有林、高、姚三个姓氏先辈。随后,黄、陈、吴、郑等姓氏相继落户。目前,社区户籍560多户,2700多人。

  以前,上窖村以农业耕种为主,抽纱、潮绣、草袋等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白葛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村民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毛织、玩具、机械等产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历史悠久奇观多

  古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既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也彰显着传统文化之根。一条古驿道横贯东西,村民逐古驿道而居,黄、高、姚、林、陈、吴、郑等姓氏村民和睦共处。如今,位于古驿道边的一间间老屋,让人遥想当时客商穿梭、吆喝声不绝于耳的场景。

  据记载,明清时期,官府在上窖村境内设置驿铺,即驿站,专门承办官府公文传递及信差住宿。全县总驿铺设于县城,上窖驿铺设在上窖村“高厝内”,配有铺屋三间和木牌一面,住铺兵两名。光绪年间,澄海县开办邮局后,驿铺被裁撤,结束200多年的驿铺历史。

  沿着蜿蜒的道路,记者来到古渡口。这个渡口已有四百多年,如今仍存明代古碑一块。市民协主席姚望新告诉记者,古渡口在解放战争期间还曾是一条鲜为人知的“红色通道”,运送了一名又一名的地下工作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这个渡口,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姚氏先人曾在明末官至刑部主事,其夫人则为汕头渔洲人,在出嫁时她的家人把一艘能容纳二三十人的渡船作为嫁妆,以方便女儿时常回娘家。同时,向官府申请牌照,上窖官渡由此而来。

  数百年过去,渡口至今仍然有渡船穿梭期间。古渡之上,水波依旧,天低江阔,岸上还残存的古老灯柱,默默见证着上窖古渡的沉浮兴衰。

  名人荟萃底蕴深

  上窖社区人杰地灵,是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祖居地,也是著名侨乡,曾走出高满华、高晖石、高绳芝等著名侨领。

  出生于上窖村“青窗内”的高满华是华侨实业家,旅泰华侨经营机械碾米业的首创者;华侨实业家、慈善家高晖石和高学能,均是商界能人,他们继承父业,继续拓展国内外商业企业。高氏在泰国创办的机械火砻业,从原来元发盛一家,扩展到元金盛、元得利三家。

  高绳芝是上窖村人,是泰华商界巨擘高满华之孙,大慈善家高晖石之侄。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长,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民族工业先驱和社会活动家。

  对高绳芝的故事,村民们耳熟能详。村民黄先生说,他们村里的小孩,都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这些侨领是村里的骄傲。高绳芝兴办民族工业,创实业以振兴国家,创办了汕头埠水、电、通讯事业,还慷慨解囊,是众多建设汕头埠的华侨中之代表人物,建于汕头市中山公园的“绳芝亭”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的。

  此外,社区内的玉窖华侨小学也是由华侨捐资助建的。姚忠生介绍说,该学校前身是上窖小学,1950年创办于上窖乡祠堂。1992年,由上窖村委发动华侨和居委热心人士捐资人民币100多万,于上窖乡东北面地段兴建新校舍,易名为玉窖华侨小学,大大改善乡村的办学条件。

  古屋新韵留乡愁

  行走在上窖社区,一座座宗祠、祖屋充盈着纯朴厚重的气质,让“大隐于市,归园田居”变得触手可及。

  说起上窖社区的老厝,姚望新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村里保存了许多典型潮汕传统民居。高厝祖屋是一座典型的潮汕民居“驷马拖车”,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组成。该院落共有99个门,四口水井,现今保存完好,井水清澈如镜;林氏的“西河旧家”祖屋虽已破落,但规模、建制清晰可辨,“科贡传芳”字样昭示其先祖曾经的辉煌和耕读传家、崇文尚学的家风;黄厝祖屋“江夏旧家”坐落在石池,门前曾经有池塘,池塘现已填没,但现存石栏杆完好,“石池”名字由来应是如此。

  沟尾“四点金”是姚望新祖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历经战火,屹立不倒。四房一大厅,配套照壁、火巷、水井,还有神龛、阁楼等。姚望新表示,一砖一瓦讲述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上窖古村承载了潮汕先辈农耕生活形态和乡土历史文化面貌,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说话间,我们来到上窖社区外高祠堂前的体育公园,堤边绿色草皮上“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崭新的体育娱乐设施,棕红色的环形塑胶跑道,休闲文化长廊……眼前的公园让人耳目一新。

  与其他体育公园不同的是,这个体育公园沿堤而建,而且跳脱出了以往“乡村体育场”的印象,与周围的景色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体育公园面积约15亩,于2021年改建完工”,姚忠生说,体育公园的建成让村里的风气更和谐了,吃完晚饭,打牌的人少了,打球、散步、跳广场舞的人多了。

  记者在体育公园看到,这里配有便民座椅、休闲长廊、健身器材,健身步道环绕一周,周边绿化相伴,环境整洁美化,集休闲娱乐、生态活动、森林氧吧于一体,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运动休闲健身场地。

  四塘相连绘就水清岸绿美丽乡村

  上窖社区池塘众多,更有人工水渠绕村而筑,流淌的溪流给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气。池塘里,水草随波摇曳,岸边绿草茵茵,一派悠然静谧的古村美景。姚忠生告诉记者,社区里水道如玉带环绕,从西北沟口引水而入,自北至南、自西至东,经沟尾从东北流出。目前,社区有大池、龙舌池、沙池和姚厝池四个池塘,水系彼此相连、相互贯通,它们就像一块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古朴和现代化相间的民居之间。

  姚厝池水平如镜,古民居围塘而建,鳞次栉比,井然有序,蓝天白云倒映在池塘中,像极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村民姚婶高兴地说,姚厝池原本是一个臭水池,住在周边的村民苦不堪言,经过改造后环境美观整洁,池水很清,村民们非常开心,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的。

  记者看到,在姚厝池周边及沟尾一带,“四小园”“小菜园”“小花园”等小生态板块情趣盎然。每到晚上,池边一条长约500米的“小长城”池围亮起灯光,夜晚的池塘呈现出波光粼粼的美景,村民经常在饭后散步来到池塘边,这里已成为村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难忘儿时收取侨批的幸福时光”

  “当年爷爷漂洋过海打拼,身在异国他乡,但一直心系故乡亲人”,说起爷爷下南洋的故事,姚忠生打开记忆的匣子,开启一段侨批记忆之旅。

  姚忠生是扎根基层的工作者,也是上窖村的一名侨眷。早年,姚忠生的爷爷、年仅20多岁的姚芝鸿惜别妻儿,登船漂洋过海到泰国谋生。之后几十年再未与妻儿团聚,只靠侨批互诉衷肠。直到1986年,姚芝鸿才首次回乡与亲人团聚。

  “在我小的时候,潮汕地区普遍贫穷,很多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姚忠生说,爷爷寄来的侨批确保他们一家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今年50多岁的姚忠生清楚地记得,他小时候在村里看到侨批派送员过来了,情不自禁兴奋地喊道“爷爷回来了”。

  “我爷爷一直居住在泰国,好长一段时间,他与我父亲姚楚潮的联系就是一封封侨批。虽是一张纸,当时在父亲心里值千金,侨批为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沟通的桥梁。”姚忠生说,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

  回忆起那时收到侨批的情景,姚忠生说,拿到侨批的乡亲们都像过年一样开心。在他印象中,每次收到来批,家里欢声笑语一片,如过节般热闹。

  在姚忠生看来,身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心系故乡,而扎根故乡的归侨侨眷同样在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家乡建设。

  区级非遗项目“玉林斋中医儿科诊治”

  八代传承 专注儿科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应用于民间。位于上窖社区的“玉林斋”中医儿科,至今已传承绵延270多年。2020年,该项目被澄海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第七代传人林喜钦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相传清朝年间,一位朝廷医官因得罪权贵,避难到上窖村,得林氏先祖悉心照顾。为报林家恩德,这位医官悉心传授林家中医儿科诊治方法,临行之际,还赠予宫廷医书及秘方。现在,上窖林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都会举行一个祭拜仪式,纪念这位授医的医官。

  清干隆十年,林氏入潮始祖林居安其第19世裔孙林钦昊,于书斋玉林斋附设医寓,为乡民治病疗伤,成为玉林斋第一代传人。他主攻中医儿科,擅长治疗“麻、痘、惊、疳”等儿科四大症及其他常见病与疑难杂症。后代谨守祖训,潜心岐黄,至今已传八代。

  林氏先辈根据临床经验撰写《林氏秘授脉诀》《林氏祖传疳积妙方》等医籍,数量达几十本。“玉林斋”中医儿科第七代传人林喜钦,自幼耳闻目染,早年跟随祖叔父林叙坤学习家族留下来的儿科医术,保存了林氏多种儿科诊治著述。这些传承至今的医籍,是宝贵的民间医学著述。

  晋主“吃公桌”、纪念妈祖诞辰——

  古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潮汕祠堂,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海内外潮人“记得住乡愁”重要的精神圣地。20世纪80年代,上窖村各姓氏先后恢复宗祠晋主制度,分别规定宗祠每年晋主日。当天,各宗祠举行晋主仪式,族人备办进祭品,进祠祭拜祖先。

  各祠堂晋主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男女老幼皆可参加,祭祀完成后,族人聚餐,俗称“食公桌”。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每逢晋主日,乡里就像过大年,喜庆热闹。一大早,乡邻村民和族里百姓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大典。宗祠外,炊烟袅袅,木板桌上摆放着美味,厨师们忙着张罗大餐,一桌桌宴席依次排列。

  “食公桌”属于族人内部的一种仪式性的进餐,是晋主仪式的延续。老人说,举行晋主“吃公桌”活动,体现了潮汕地区的宗亲理念。族丁兴旺,宴请族人,族人分享喜悦、沾沾喜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在上窖社区,有2座天后宫,供奉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纪念日,俗称“妈生”,村里举行文化活动,家家户户进行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者:陈文兰 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2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