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英歌文化 擦亮非遗品牌

▼
潮阳英歌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英歌学术研讨
本报讯 10月21日上午,潮阳区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潮阳英歌艺术研究中心揭牌、潮阳英歌大讲堂启动仪式暨第一期英歌学术研讨会。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潮阳英歌的历史起源与传承发展”的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对潮阳英歌的溯源、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探讨,并对近年来潮阳英歌的传承发展、对外交流进行研究探讨分享。现场还连线加拿大英歌队、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青年团、福建英歌队等海内外社团代表,交流分享在国内外舞台展演潮阳英歌,传授英歌技艺的经验心得。
“像这样的一种舞蹈形式和艺术形式,在潮阳发生、成长,最后普及和推广出去,应该有一个来做传承、梳理文脉的机构。”文科二级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郭小东说:“现在成立一个潮阳英歌研究中心,应该说是一件顺势而为的事情,把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引领到更高的艺术层面,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
潮阳英歌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在唐宋时期已形成雏形,至明代大为盛行,以潮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外传播,并在流传中不断演变,在实践中流传、变异、转化,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5月,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阳区文光桃园英歌队队长郑浩彬表示,潮阳英歌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汇聚更多专家和爱好者来挖掘潮阳英歌的历史,让潮阳英歌的历史更广为人知。
如今,潮阳英歌已成为潮阳乃至汕头享誉海内外的一张响亮文化名片,更是无数潮汕儿女记忆中历久弥新的乡音乡愁。潮阳区坚持把传承保护好潮阳英歌非遗文化作为贯彻落实习大大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潮阳英歌出新出彩、出圈出海,并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潮阳区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出台保护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推动潮阳英歌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潮阳区把潮阳英歌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列入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内容进行重点部署落实,并制订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等文件,从规划和政策层面上全面加强对潮阳英歌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另一方面,潮阳区深入推进潮阳英歌非遗人才选育,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大力开展英歌进校园常态化培训活动,扎实做好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据统计,潮阳区现有各级英歌传承人4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7人、区级38人,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全区英歌队伍更是达到130多支,形成了浓厚的英歌文化氛围。同时,该区还将开展英歌传承活动的单位作为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积极推选申报非遗传承基地,目前全区共建成英歌传承基地10个,其中省级传承基地1个、市级传承基地1个、区级传承基地8个。
“我们将大力推进潮阳英歌舞国家级传承基地和艺术研究中心建设,在潮阳文光塔广场等重要景点定期举行‘潮阳英歌大牌秀’英歌表演活动,借助汕头举办‘两大盛会’的有利契机,不断探索拓展英歌‘出圈’‘出海’路径,大力谋划推动英歌+文旅、英歌+商业项目落地见效,持续打响潮阳英歌品牌。”潮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晓丹说。
发表日期:2024年10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