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中国近代海防史的烽火印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崎碌炮台,雄踞海滨百多年固若金汤

  走进崎碌炮台需要跨过石桥,越过护台河
  易于运送炮械的波纹形石阶
  用花岗岩砌筑成的十字拱券顶炮巷
  炮巷的炮眼处还原当年作战场景
  当年驻防炮兵日常饮用的水井

在汕头旅游热度版图上,相对于火出圈的小公园和南澳岛,位于海滨路上的石炮台公园,就如一位隐于市井的历史述说者,以其沧桑厚重的气质静候着知音的到来。

崎碌炮台(俗称石炮台)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因设计独特,历经一百多年仍以巍然之姿矗立南海之滨。作为清末粤东沿海防御体系的巅峰之作,崎碌炮台堪称军事建筑史上的精妙范本,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炮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海防转型的“活化石”,更是世界军事建筑史上将传统工艺与近代防御理念完美融合的海防遗珍。2013年,崎碌炮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巩固汕头埠海防建炮台

1860年开埠之后,汕头作为新晋的港口,海上商贸越来越繁荣,但海口没有设置海防,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打着各种如意算盘。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认为,汕头是粤东重镇,也是潮州的海防前哨,必须建炮台扼守海口,以抵御外侮,于是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官方拨款建设崎碌炮台,耗资8万余银元打造而成。

崎碌炮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与隔岸𬒈石湾的苏安炮台,共同扼住汕头海湾出入口,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据说当时炮台上下两层各置18门火炮,其中最大的一门,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近8公里,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设计独特百多年固若金汤

崎碌炮台占地面积19607平方米,坐北向南,为城堡式环形建筑物。炮台设计独特,它运用中国传统的拱石技术,吸收近代西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建筑形式美学进行大胆创新,使其坚不可摧,历经台风侵袭、海水侵蚀仍岿然不动。

炮台被一条护台河所环绕,走进炮台需要跨过护城桥,越过护台河。护台河也称壕沟,深3米,宽13—17米,由人工挖凿而成,以花岗岩条石精密砌筑,河水清澈,宛若碧玉腰带环抱炮台,河底暗藏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畅通无阻。

北面台门是弓形拱劵式石拱门,坚固厚实。台门两侧是牌楼式的东辕门和西辕门。最令人惊叹的当数墙体构造:以糯米、红糖、贝灰沙粘浆配花岗岩石夯筑的城墙,每块逾吨重的花岗岩条石间严丝合缝,连刀片都难以插入。城垣上平下拱,炮台内墙高5.15米,与地面垂直;外墙高6.7米,厚4米,向内倾斜。外墙上下分布着大小不一、贯通于炮台的圆孔,使墙体“会呼吸”,具有通风透气、防止墙体热胀冷缩而受到破坏,以及在军事上达到安全防守的作用。

环形城堡式构造更是暗藏玄机——直径达116米的巨型圆台如天工造物,形成严密的火力网。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由22座用花岗岩砌筑成的十字拱券顶串拉成一条宽4.1米、长292米的环圆形炮巷;炮巷外墙的扇形炮眼呈辐射状排布,除了起到防御作用,还有采光、透气功能;内墙因地制宜放置弹药。上层设点将台,有72个通风报话塔,兼具通风、采光、通讯功能。

炮台内还设计了易于运送炮械的波纹形石阶,作战时作为快速通道用的螺旋石楼梯等等。

炮台上下、左右之门洞互相串联,建筑空间合理布局,坚不可摧,曾多次被海上战舰开炮攻打仍完整无损,只留下一些炮弹擦痕。

炮台中间是一个大广场,是当年炮兵日常操练的地方。广场东北角有一口供当时驻防炮兵日常饮用的水井,和南澳的宋井一样,处于海边,取出的水却是淡水,十分神奇。

曾上演可歌可泣红色故事

崎碌炮台建成之初,很好地发挥了抗击外侮的作用,但在1924年被改为汕头市惩教场,成为“血腥监狱”,不少革命志士在这里遭受各种残暴折磨而坚贞不屈,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据文史学者陈荆淮、郑韶南等人讲述,革命烈士彭湃的儿子、“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就曾被囚禁在这里,被囚禁时才8岁,幸得爱国志士帮助才获救出狱;红色交通员谢金顺、红军团长卢笃茂等也曾被拘禁于炮台中,他们都在这里经受了严刑拷打而不屈不挠。

1995年,崎碌炮台被确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历史文化重现海防遗珍

为保护崎碌炮台遗址,1991年,汕头市官方决定筹建石炮台公园,通过总体规划,在炮台周围扩地建设了以崎碌炮台为主景点的纪念性公园。1998年,石炮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建设公园时,因炮台上原有的火炮都已不见,“有台无炮”,于是在城楼上设置了仿真古铁炮,又千方百计寻得两座十九世纪晚期由英国铸造的“阿姆斯特朗铁炮”,放置于公园大门口左右两侧,再现了当年炮台的威仪。

近年来随着游客增多,公园增添了各种生动的场景布设,在炮巷的炮眼处还原当年作战场景,让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座炮台的独特结构;在波纹形石阶处,运用图景造型重现当年炮兵通过波浪式台阶将大炮、弹药运送上炮台的情景……如今的石炮台公园,就像一本可以触摸的立体历史教科书,生动再现了崎碌炮台的海防历史文化,使这里成为普及国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作者:许玉璇

发表日期:2025年04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