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守护生命终章

▼
汕头市殡仪馆业务部收殓班获评2025汕头市工人先锋号
“我们收殓班的兄弟们,几乎每个人的肩膀都有毛病。”说着,林经斌往下拉了拉衣领,露出贴满膏药的右肩颈。“我们经常把包扎好的遗体直接扛在肩上,再转运到殡仪车上。长此以往,肩和腰就加速劳损。”林经斌轻描淡写地对记者讲述遗体收殓工作。今年“五一”,林经斌所在的汕头市殡仪馆业务部收殓班获“2025年汕头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汕头市殡仪馆业务部收殓班共有15名成员,主要负责现场收殓遗体,将遗体送回殡仪馆。“我们收殓班最年轻还不到30岁;我干的时间最久,十多年了。”班长陈学智说,“干我们这行,不仅需要体力、胆量,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心怀敬畏。”
体力和胆量,是收殓工作者入行的最低门槛。“这真是一件体力活,有的遗体重达180多斤甚至200斤,没有4个人完全扛不动。”队员杨建文告诉记者,“特别是在老城区,不少老旧小区楼道狭窄,活动空间受限。而且,按照传统习俗,遗体一旦抬起或扛上肩,就不能再放回地上。这意味着我们中途不能休息,要一气呵成把逝者遗体抬下楼放上车。走这么一趟,大家往往都汗流浃背。”
“更难的是,有时我们去收殓的遗体残缺不全或高度腐烂,这种强烈的感官冲击最考验收殓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每个刚入行的新人都需要1个月到3个月的适应期,有些年轻人实在适应不了,就走了。”陈学智补充道。
长期以来,收殓班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不仅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次遗体收殓接运任务,还一直默默为困难家庭托底,已为数十户困难家庭垫付急难丧葬费。2014年8月,租住在市区陈厝合的江西籍民工李某因病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非汕头户籍人口在汕办理火化手续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但是, 为了给李某治病,家属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已无力承担火化费用。在殡仪馆里,李某妻子抱着两个小孩子,悲痛欲绝。见状,班组成员先将他们安顿在收殓班办公室,并安抚他们的情绪;随后,几人毫不犹豫自掏腰包凑齐费用,办妥手续,让李某的遗体得以顺利火化,家属感动万分。
日前,一位长期独居的老人因病离世。当家属上门时,才发现老人已去世多日,遗体也开始腐化,必须立刻火化处理。然而,办理手续时遇到难题。由于老人没有伴侣、子女,家属又无法提供证明亲属关系的有效材料。在了解情况后,上门进行遗体收殓的队员们充分考虑到办事家属也都七十多岁,行动不便,且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难免心力交瘁。于是,队员们主动承担起协助解决问题的责任。他们将几位老人送到辖区派出所,帮助他们办理亲属关系证明。过程中,队员们还自掏腰包为老人们买饭,让老人们在艰难时刻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到了当天下午,逝者得以顺利火化,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生命的尊严不应因贫穷而黯淡。”队员徐兴雄说。收殓班的成员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在一次次的善举中,他们守护着生命最后的尊严,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尽管收殓班的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他们面临的不只是工作本身的困难。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收殓工作者往往“不受欢迎”。这种偏见,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和委屈。
“有一次,我们接到任务去上门收殓遗体。当我们接运遗体下楼时,一位阿姨满脸嫌弃地看着我们,不停地抱怨,觉得我们晦气,巴不得我们走得远一点。那一刻,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杨建文回忆说。
“还有,在背街小巷收殓遗体时,由于场地限制,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殡仪车临时停在路边,但一些商户对此不体谅、不支持,非得让我们把车开走。”队员吴泽佳无奈地说,“所以,除非对方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并主动邀约,否则我们不会主动去亲朋好友家串门。”
“但不管如何,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让每位逝者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我们是在做好事,不怕非议,也受得住寂寞。”杨建文话锋一转,道出自己坚守岗位的初心使命。
“一年365天,我们风雨无阻地轮班值守,即使除夕的年夜饭吃到一半,有‘召’必出,使命必达。”陈学智说,“见多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自己更感恩生活,更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发表日期:2025年05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