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家庭医生: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
家庭医生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医生,他们提供的服务情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在汕头,家庭医生正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自2014年和2015年在潮阳区、濠江区开展省级试点,到2016年在全市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汕头历经十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是一项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
从试点到全覆盖,签约服务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汕头积极响应,逐步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2014年的试点工作犹如一颗种子,在随后的几年里生根发芽。到202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实现6区1县全覆盖,常住人口签约率由最初的16.39%提升到47.79%,重点人群签约率从33.08%提升至71.87%。
2023年,为深入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市卫生健康、财政、人社、医保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汕头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3至5个百分点的目标,持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汕头7个区(县)整合各方资源,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疗机构、所在地乡镇(街道)、村(居)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紧密联动,利用医共体、医联体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社区网格化布局,将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乡村医生、社区护士和基层健康专干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经过十年的发展,汕头家庭医生队伍得到壮大,从186支增加至449支,增长了2.4倍;签约服务内涵更加丰富,面向居民提供的服务包从原来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包逐步扩展到结合基本医疗的基本包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的付费包。
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264.87万名常住居民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老年人、孕产妇、0至6岁儿童、残疾人、脱贫人口、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的夫妻,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人数达到105.52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在原有服务协议基础上,增加弹性化时长签约、组合式签约、互联网签约等,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市卫生健康局积极推动基层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通“绿色通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预留不少于30%门诊号源给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确保居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各区(县)设计“10+1”人群的“签约服务包”,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服务,部分条件成熟的基层机构结合自身优势,针对辖区居民实际需求设计推出中医康复、慢性病、孕产妇等个性化服务包,按照医保相关规定进行报销,并适当给予优惠,反映良好。
我市深化推进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专项行动,目前7个区(县)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均能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签约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均达到70%以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71.51%、满意率88.86%,较十年前增幅均超过10个百分点。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为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汕头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2023年,市卫生健康局探索实行“1+X”全专融合家庭医生团队试点工作,让全科医生与专科专家形成健康管理共同体。例如,汕大精神卫生中心和市第四人民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97个全专融合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联合、医防融合服务。
此外,汕头还在立法保障、信息共享、特色健康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延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汕头经济特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例》的出台,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南澳县的医共体“一张网”信息系统,实现了签约居民在医共体内的初诊、复诊、转诊、基本公卫、家签服务“一卡通”服务;潮南区、澄海区、潮阳区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则通过创建眼科、精神科、手足微创外科等一批特色科室延伸家庭医生服务,龙湖区、濠江区通过家庭医生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自闭症筛查、中医康复理疗等特色健康服务;金平区更是运用“5G彩信+企业微信”的新模式,让家庭医生团队能够在线上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预约、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部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引进AI中医体质辨识仪、智能中医四诊集成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为基层群众提供辅助诊断、精准体质辨识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家庭医生队伍的专业素质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汕头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2024年,全市共有家庭医生1980人,其中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占比分别为32.3%、44.6%,中级、初级(师)职称占比分别为22.83%、38.30%。一方面,有序扩大家庭医生来源,除了全科医生,其他类别临床医师、乡村医生及退休临床医师也加入家庭医生队伍中来。同时,积极引导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师到基层参与签约服务。
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服务团队结构,吸收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甚至引入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目前,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设立有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储备专业人才。2024年,汕头全面启动基层医疗人才“薪火培基项目”,对4460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线上分类培训;遴选37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临床医师、公卫医师及30名乡村医生,到市中心医院全科住培基地进行线下脱产学习实践。此外,还计划遴选家庭医生培训示范基地,为家庭医生提供规范化集中培训,更新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服务模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健康需求升级的新形势,汕头以更高站位谋划家庭医生服务未来。自2025年起,将分批推进家庭医生工作站建设,首批17个工作站已完成规划,通过集成多支团队,提供标准化、持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为契机,汕头启动“金牌家庭医生团队”优培项目,与香港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理念与模式。2025年计划首批遴选7至10家金牌家庭医生工作站,目前已有32名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参加培训资格测试,择优遴选确定为首批送培学员,未来还将升级打造集疾病诊疗、健康管理、医防融合于一体的示范性服务站点。
此外,汕头市将加快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数字化转型,搭建“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拓展远程监测、家庭病床等个性化服务场景应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挥AI设备在精准健康评估、高效数据处理、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技术优势;融合中医药“治未病”特色,推动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健康守护升级。
十年耕耘结硕果,奋楫扬帆启新程。汕头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健康“守门人”制度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积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以建设家庭医生工作站为新抓手,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健康守护,奋力书写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表日期:2025年05月14日
来源:汕头日报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