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1张
  幽静的小巷里处处都是美景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2张
  蓬沙书院已被打造为文化活动空间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3张
  位于东溪村的王景仁旧居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4张
  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5张
  古树枝干虬曲如龙,尽显岁月的厚重
毛衫名镇传新韵 文旅融合赋新篇 汕头市 图6张
  外砂街道鸟瞰图

  近日,经龙湖区文联联系,记者来到龙湖区外砂街道,感受绚丽多彩的旅游新画卷。近年来,外砂街道精心打造文化地标,着力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让“诗与远方”在这里紧密相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扩面。

  特色产业赋能经济发展

  毛织产业是外砂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从事毛织服装生产,从手摇机到数控织机,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从外销到内销,从分散到集群,毛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盛夏时节,走进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毛衫名镇”,眼前是一派火热的景象:鳞次栉比的工厂或作坊里,一件件、一捆捆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的毛衫摆放整齐,制衣车间忙碌有序,满载货物的货车进进出出忙个不停。

  “我们全国各地的顾客都有,主要还是价格实惠,品质高,大家都愿意买。”创二代小沈忙得额头冒汗。上世纪80年代,他父亲在村里办起毛织厂,至今从事毛衫生意已40多年,从早期前店后厂式的自产自销发展到现在线上电商直播占销售额过半,沈家的经营模式与时俱进。

  “特色产业赋能镇域经济崛起”,外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吕悦佳介绍说,街道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在“百千万工程”中,建设好、打造好潮织特色小镇,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为文旅发展注入硬支撑。

  近年来,外砂街道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依靠电商平台多元化发展及销售,为外砂毛织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在外砂街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介绍,街道辖区内涌现蓬中、李厝、内陇3个淘宝村,已建成潮讯青创中心、毛织新品研发中心、越洋物流电商孵化基地三大毛织产业创业孵化平台,有效促进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合作。

  外砂充分整合现有淘宝村、毛织个体户等分散资源,成立龙湖潮织行业协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街道多次成功举办外砂潮织小镇产业展览会,授予“潮汕潮织”集体商标,打响外砂毛织品牌。

  外砂将毛织文化融入文旅产业,通过举办毛衣设计大赛、手工毛衫非遗展览等活动,展示毛织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厂房华丽变身“景区”,车间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点,为外砂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拉动了文旅新消费。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吕悦佳告诉记者,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振发展信心,《外砂街道支持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出台,推行12项帮扶惠企措施,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奖补精准支持企业经营发展。

  特色产业赋能镇域经济崛起,由于产业集群效益明显,近年来,外砂街道相继被评为广东省“潮式毛衫”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潮式毛衫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华毛衫名镇,毛衫手工编织技艺项目列入市级非遗。

  文化地标点亮文旅之光

  近年来,外砂街道借助蓬沙书院、东溪村十里榕堤、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名贤王公祠、廉政大道等文化地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蓬沙书院位于外砂街道林厝村和蓬中村交界处,是一座宏伟壮观、古朴雅致的潮汕传统建筑,人称“文祠”。据龙湖党史资料,蓬沙书院一直以来都是兴学育民的场所,大革命时期,曾作为农会会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外砂区分会的会址。

  如今,蓬沙书院已被打造为文化活动空间,集文明实践、历史展陈、文育融合等功能于一体,融入建设非遗传承站点,重焕光彩。漫步院中,可看到不同的展览,内容包括“蓬沙书院历史”“外砂红色文化”“外砂华侨史”“外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文明集市、潮剧戏曲演出、古诗朗诵盛会、民俗仪式体验、古琴雅集……一场场文化活动在书院举办,让书院的传统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古书院独特、悠久的文化魅力。

  “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环境适宜,为大家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吕悦佳说,蓬沙书院正在重新焕发出跨越历史的勃勃生机,并且以这种文化的辐射力,将文脉继续延续下去。

  蓬沙书院是外砂街道精心打造文化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活动,为“百千万工程”不断注入精神力量的缩影。位于辖区内的蓬中村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被评为汕头市十大“最美侨村”。2023年,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华侨联谊中心、侨胞之家正式开馆,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提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蓬中村侨三代小谢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村里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这两年回到家乡,我都会来华侨文化馆看看。”小谢感慨地说,“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切,也让我更加了解华侨的历史,不忘家国情怀。”

  据介绍,2021年起,外砂街道启动蓬中村上厝祠、中厝祠、下厝祠三个祠堂的修缮改造工作,将其打造为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华侨联谊中心和侨胞之家,推动“文化外砂·红侨根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华侨文化馆讲述华侨故事,传承侨乡文化”,吕悦佳说,不仅是市民游客的好去处,更是连接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纽带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外砂街道结合本土红色资源,依托外砂河西岸优越的自然景观,打造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廉政文化长廊,推动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看到,廉政文化长廊两侧每隔数米布置一块宣传展板,设计融入传统屋檐元素,风格独特、美观大气。通过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廉政漫画、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廉政警言、一个个警醒世人的历史典故、一首首世代传承的传统诗词讲述廉洁故事。长廊周边风景优美,绿树成荫,不仅是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的好去处,同时也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来此散步休闲。

  文旅新业态注入新动能

  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外砂街道不断创新文旅业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暑期,朋友圈热传的一碗味道鲜美的“大鼎饭”令人垂涎,留下深刻印象。原来,这是外砂街道东溪村举办的“品味传统共赏英歌”乡村文化体验活动。市民游客与村民一起围坐在古朴的八仙桌旁,品尝老式柴火大鼎饭,看英歌舞表演,感受着那份质朴而温暖的乡土情怀。

  “柴火大鼎饭,以前我们也叫‘合伙饭’‘过番饭’!”“金东溪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礼介绍,东溪村是历史悠久的侨村,当年先辈们下南洋前,全村人会围着大鼎吃饭。

  活动中的英歌舞表演者,来自东溪村青年英歌队,这些年轻的舞者个个斗志昂扬,动作洒脱阳刚。尽管成立时间不到半年,但这支队伍已经在传统节日和乡庆活动中大放异彩,还通过义演等形式,带动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素有“金东溪”之美称的东溪村,是个名副其实的书斋村。如今,村内的古书斋和古宅邸迸发出新的乡村旅游活力,比如在修缮好的书斋中加入围炉煮茶、品鉴咖啡等现代都市的休闲元素。记者看到,游客们在这里流连忘返,不仅被书斋的典雅外观吸引,更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近几年,外砂街道多措并举,激发地方文化内生动力。各文化阵地定期举办理论宣讲、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培训讲座等,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开展非遗民俗“出花园”仪式体验活动、“古书斋里的文化传承”、乡村阅读主题活动等,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此外,街道还积极推动文旅与教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结对共建,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合作共筑文化研究;用新媒体、新技术与东溪文化相融合,探索设计东溪文创产品;蓬津谜社创作“百千万工程”主题灯谜……更多创意正在辖区遍地开花,外砂文化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精心编织“百千万工程”的壮丽画卷,为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